读书生活 · READING

桑福德·列文森:《美国不民主的宪法》

社会思想译丛 ★ 新书讯

桑福德·列文森(Sanford Levinson):《美国不民主的宪法:宪法哪儿出毛病了(我们人民该怎样矫正它)》(Our Undemocratic Constitution: Where the Constitution Goes Wrong (And How We the People Can Correct It)),时飞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豆瓣@小组

内容简介

美国不民主的宪法宪法是美国政治生活中最受尊敬的文献之一。但是,它是这样一个文件,即使那些事实上并没有获得大众的绝大多数选票支持的白宫候选人,也会按部就班地摆弄它。它给予怀俄明州投票的权重与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样多,而不顾加利福尼亚这个由牛仔组成的州的人口数是怀俄明州的七倍之多这个事实。 它赋予美国总统根据他的政治见解就可以否决国会两院的立法议案的权力。对于一个共和政制来说,这是反映了当下美国人的制度需求和制度匮乏的良方吗?

桑福德·列文森对这部广受尊敬的宪法投下了严肃的目光,他争辩说,这部宪法的绝大多数条款促成了一个既不公正也无效率的政府。按照既有的蓝图,我们既不可能由我们自己来处置这个不胜任的总统,也无法保证政府在灾难性的袭击后还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可能不太重要,但是毫无疑问问题丛生的是最高法院法官们的终生任职的提名。更为灾难性的是,美国宪法是当今世界既存的宪法当中最难修改或更新的宪法。

民主辩论没有留下几个没有翻动的硬石头,但是,我们倾向于想当然地来看待我们的宪政结构。列文森大胆地敦促美国人民,要他们承担一项长期以来未曾完成的公共讨论,即他们应当怎样采取最好的措施来改革这个最为空洞的文献,制定一部足以容纳美国民主价值的宪法。


书评

桑福德·列文森这趟对神圣事物不敬的旅程,揭示了我们美国的宪法是怎样用难以察觉的或没那么难以察觉的方法来阻碍民主政府负责任地进行民主实践的。如果我们忽视了他的批判,那么我们就是在冒险。——布鲁斯·阿克曼(Bruce Ackerman),耶鲁大学法学院

桑福德·列文森是我们时代最具想象力、最具原创力、最具煽动力的宪法学者。他对宪法那别出心裁、尖酸刻薄的批评有助于更细致地解读这部宪法,并迫使我们直面我们的宪法的真实想法。每一个美国人都需要读读这本书,并且想明白他或她是否同意列文森的看法,即当务之急是放弃国父们的制成品,在此基础上采纳一个全新的政府体制。我们不能忽视这部著作。——沃尔特·戴林格(Walter Dellinger),美国前任检察总长,奥梅尔维尼和迈尔斯研究所

一旦涉及就宪法以及解释宪法条款的传统模式提出具有挑战力的问题,就很少有学者能够和桑福德·列文森并驾齐驱。不管你同意还是不同意他的分析以及他开出的药方,都无关宏旨;重要的是他迫使读者去思考那些在常人眼里未曾提及的宪法问题的维度。在《美国不民主的宪法》这本书中,列文森教授那具有挑战力的思维正处于最佳状态。——罗伯特·P·乔治(Robert P. George),普林斯顿大学

这是一本表达清晰、令人印象深刻的书,《美国不民主的宪法》就我们建国的奠基文件的本质提出了棘手的问题。作为当今美国最重要的宪法学者之一,列文森在此论证了美国宪法正处在一个急需剧烈变革的关口。这是一本及时且重要的著作,如果它的理念引发了真正的争论,我们的国家将从中获益匪浅。——艾莉纳·卡岗(Elena Kagan),哈佛大学法学院

*

桑福德·列文森(Sanford Levinson):得克萨斯大学法学院教授。主持W.St.贾武德和W.St.约翰·贾武德百周年纪念讲席(W.St.John Garwood and W.St.John Garwood Centennial Chair),哈佛大学2008秋季学期访问教授。主要著作:《宪法信念》(Constitutional Faith),《铭之磐石》(Written in Stone: Public Monuments in Changing Society),《驯服多样性》(Wrestling with Diversity),编辑《酷刑文集》(Torture: A Collection)系列丛书。

时飞,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北京邮电大学法律系讲师。

社会思想译丛 Social Thought Library

理查德·波斯纳:《论剽窃》

理查德·波斯纳文集 ★ 新书讯

论剽窃

理查德·波斯纳:《论剽窃》(The Little Book of Plagiarism),沈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ISBN: 7301162308, 9787301162309. @豆瓣@小组

购买本书:亚马逊中国当当网

文学、学术、音乐、艺术和电影创作中的剽窃是一个魅惑着西方文化景观的争端问题,在本书中,美国最富影响力和争议的法律学者之一理查德·波斯纳法官对剽窃问题做出了简明、生动、令人耳目一新的考察。畅销小说作家J.K.罗琳和丹·布朗、知名历史学家多丽丝·凯尔斯·古德温和斯蒂芬·安布罗斯、哈佛法学教授劳伦斯·揣伯、查尔斯·奥格里崔、初出茅庐的小说家卡薇娅·维斯瓦纳坦:这些人都曾被指控过剽窃——对于智识财产的盗窃——由此激发出的种种专家意见在媒体上广泛传播。但是,到底什么是剽窃?这个内涵出名地含混的语词的含义,作为跨越时代的历史与文化变迁的后果,是如何发生演变的?剽窃行为到底是愈演愈烈了,还是仅仅由于技术进步而变得更容易发现了?现如今的表达性作品市场如何影响了我们自己对剽窃的理解?真的存在“隐藏的记忆”吗——一种对他人作品的无意识的、非故意的盗用?剽窃者的神秘动机和古怪借口是什么?剽窃这种“罪过”触发了哪些形式的惩罚和赦免?某些特定类型的剽窃可能有什么益处?本书对这些纠缠的问题多有讨论。

《论剽窃》激人思辨、富于洞见,论说异常清晰、直率,是一本短小精悍的分析性杰作,是“美国最伟大的二十位法律思想家之一”(《法律事务》)、一位以智识探险和勇于破除偶像著称的杰出法官的作品。

基斯·威廷顿:《司法至上的政治基础:美国历史上的总统、最高法院及宪政领导权》

社会思想译丛 ★ 新书讯

司法至上的政治基础:美国历史上的总统、最高法院及宪政领导权

基斯·威廷顿(Keith E. Whittington):《司法至上的政治基础:美国历史上的总统、最高法院及宪政领导权》(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Judicial Supremacy: The Presidency, the Supreme Court, and Constitutional Leadership in U.S. History),牛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豆瓣@小组

购买本书:亚马逊中国当当网

Winner of the 2008 J. David Greenstone Award, Politics and History Sec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Winner of the 2008 C. Herman Pritchett Award, Law and Courts Sec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内容简介

当最高法院解释宪法时,是否应该由它最后说了算?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看起来肯定这样想,但批评者认为这种观点威胁民主制度。但基斯·威廷顿论证,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并不是简单地争夺这项权力并规避这个问题的政治属性。大法官们一直拥有政治参与者授予他们的这项权力,并且这种授权是为了政治参与者自己的利益。在这部研究美国司法至上的宏观政治史中,威廷顿认为总统和各种政治势力的领导人都致力于将最高法院推上神坛,并且鼓励大法官们接受最高法院作为宪法的最终解释者这个角色。

威廷顿考察了为什么总统经常认为司法至上对他们最有利,为什么总统很少承担解释宪法的责任,以及为什么宪政领导权经常被交给法院。伦奎斯特法院在推翻国会制定法上史无前例的坚定自信仅仅是自建国时代以降的宪政发展史中的一个最晚近的例子。一直以来,总统努力争取宪政领导权是非常少见的,但是这些少见的例子反映了这种选择会获得暂时的政治优势。较为经常的做法是,总统一直采取合作姿态,增加最高法院的权力并鼓励它采取积极行动。通过挑战那种认为法官僭越了民主制度的传统观点,威廷顿论证了司法至上恰恰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菲利普·佩迪特:《语词的创造:霍布斯论语言、心智与政治》

社会思想译丛 ★ 新书讯

语词的创造:霍布斯论语言、心智与政治

菲利普·佩迪特(Philip Pettit):《语词的创造:霍布斯论语言、心智与政治》(Made with Words: Hobbes on Language, Mind, and Politics),于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豆瓣@小组

Winner of the 2008 PROSE Award for Professional and Scholarly Excellence in Philosophy,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

购买本书:亚马逊中国当当网

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霍布斯所持有的极端的政治观点吸引了如此多的注意力,以至于完全遮蔽了其著作中有关语言、心智、推理、人格与团体构成等诸多方面的论述。但正如佩迪特在《语词的创造》一书中所展示的,这部著作本身具有广泛的兴趣,它批判性地形塑了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佩迪特在本书中宣称,是霍布斯——而非卢梭等之后的思想家——开创了语言的发明这一主题。这一观念认为,语言是一项改变了人类心智的文化革新。在霍布斯的理论中,这种革新是一把双刃剑。它使得人类可以进行推理、使自己作为人来行事以及联合成团体,但它也使得人们开始为未来与自己相对于他人的地位而感到焦虑不安;它将人类带出了充满动物的安宁的伊甸园,使其进入到一种无法避免冲突的生活——即自然状态——之中。然而,在霍布斯看来,如果语言可以将人类带入这一荒原,也同样可以将人们带出。它可以使得人们建立起国家,在那里,法律与道德的语词具有共同的、强制性的意义,并且可以诉诸绝对主权者的制裁。

边凯玛里亚·冯塔纳:《蒙田的政治学:〈随笔集〉中的权威与治理》

社会思想译丛 ★ 新书讯

蒙田的政治学

边凯玛里亚·冯塔纳 (Biancamaria Fontana):《蒙田的政治学:〈随笔集〉中的权威与治理 》(Montaigne’s Politics: Authority and Governance in the Essais),陈咏熙、陈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豆瓣@小组

购买本书:亚马逊中国当当网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翔实的史料和文献,清晰地勾勒出蒙田在16世纪法国宗教战争中的政治活动及其对《随笔集》创作的影响,将蒙田对社会现实和政治、法律实践的洞见置于欧洲政治思想发展的脉络之中,令人信服地呈现出蒙田的政治思想和立场,论证了《随笔集》可能是欧洲进入基督教时期后第一部全面批判权威,坚定捍卫个人自主、信仰自由与宗教宽容等现代自由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作品,而且无论在体裁、方法还是见解上都是特立独行的。本书反驳了传统评论对蒙田的误解,为解读《随笔集》这部不朽的经典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启迪。

新书讯:佩里·安德森《新的旧世界》

The New Old World, by Perry Anderson. @ Amazon

* Pub. Date: December 2009
* Publisher: Verso
* Format: Hardcover, 364 pages
* ISBN-13: 9781844673124
* ISBN: 184467312X

Magisterial analysis of Europe’s development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 major work of modern history and political analysis, The New Old World punctures both domestic and American myths about continental Europe. Surveying the post-Cold War trajectory of European power and the halting progress towards social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Perry Anderson draws out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EU’s eastward expansion, a foreign policy largely subservient to America’s, and the popular rejection of the European Constitution.

As a neoliberal economic project, pushed forward by a succession of centrist governments, the European Union cannot afford to allow its peoples a free choice that might dash elite schemes of a post-national democracy. Anderson explores Hayek’s suggestion that protecting a market economy might require exactly this kind of inter-state structure, out of reach of popular opposition. With landmark chapters on France, Germany, Italy and Turkey, and a wide-ranging survey of current theories of the Union, The New Old World offers an iconoclastic portrait of a continent that is now being increasingly hailed as a moral and political exemplar for the world at large.

《伦敦书评》免费文章精华版

转载自乔纳森的博客

乔纳森按:完全根据个人兴趣整理的,考虑到可能对别人也有用,就贴出来。目前仅考察了我感兴趣的作者。其他我不了解的作者的文字,以后找机会再增补。

佩里·安德森谈意大利没骨气的左派
http://www.lrb.co.uk/v31/n05/perry-anderson/an-invertebrate-left
佩里·安德森评霍布斯鲍姆《妙趣横生的世纪》
http://www.lrb.co.uk/v24/n19/perry-anderson/the-age-of-ejh
约翰·贝利谈伍尔夫及布卢姆斯伯里
http://www.lrb.co.uk/v06/n16/john-bayley/superchild
玛丽·比尔德谈奥勒留
http://www.lrb.co.uk/v31/n14/mary-beard/was-he-quite-ordinary
玛丽·比尔德谈塔西佗
http://www.lrb.co.uk/v26/n02/mary-beard/four-day-caesar
玛丽·比尔德谈西塞罗
http://www.lrb.co.uk/v23/n16/mary-beard/lucky-city
玛丽·比尔德谈庞培
http://www.lrb.co.uk/v21/n18/mary-beard/what-might-have-happened-upstairs
阿兰·本奈特谈《恋爱中的奥登》
http://www.lrb.co.uk/v07/n09/alan-bennett/the-wrong-blond
科林·巴罗谈约翰·堂恩
http://www.lrb.co.uk/v28/n19/colin-burrow/recribrations
科林·巴罗谈安东尼·伯吉斯
http://www.lrb.co.uk/v28/n03/colin-burrow/not-quite-nasty
科林·巴罗谈《俗世威尔》
http://www.lrb.co.uk/v27/n02/colin-burrow/who-wouldnt-buy-it
科林·巴罗谈约翰·伊夫林
http://www.lrb.co.uk/v25/n05/colin-burrow/tuesday-girl
回忆桑塔格
http://www.lrb.co.uk/v27/n06/terry-castle/desperately-seeking-susan
科里尼谈雷蒙德·威廉斯
http://www.lrb.co.uk/v30/n15/stefan-collini/upwards-and-onwards
科里尼酷评希钦斯
http://www.lrb.co.uk/v25/n02/stefan-collini/no-bullshit-bullshit
金斯利·艾米斯书信
http://www.lrb.co.uk/v22/n11/ian-hamilton/sorry-to-go-on-like-this
克默德谈豪斯曼
http://www.lrb.co.uk/v29/n13/frank-kermode/nothing-for-ever-and-ever
克默德谈燕卜荪
http://www.lrb.co.uk/v28/n22/frank-kermode/disgusting
http://www.lrb.co.uk/v27/n10/frank-kermode/the-savage-life
克默特谈马丁·艾米斯随笔集
http://www.lrb.co.uk/v23/n09/frank-kermode/nutmegged
克默德评奥登谈莎翁
http://www.lrb.co.uk/v23/n04/frank-kermode/maximum-assistance-from-good-cooking-good-
克默德谈卡佛遗作
http://www.lrb.co.uk/v22/n20/frank-kermode/no-tricks
克默德谈保罗·德曼
http://www.lrb.co.uk/v11/n06/frank-kermode/paul-de-mans-abyss

新书讯:《普林斯顿美国政治史百科全书》

The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Political History. [Two volume set] Edited by Michael Kazin
Rebecca Edwards & Adam Rothman, associate editors

Product Details

The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Political History * Pub. Date: December 2009
* Publish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Format: Hardcover, 992 pages
* ISBN-13: 9780691129716
* ISBN: 0691129711

Table of Contents – Vol. 1 [PDF] Table of Contents – Vol. 2 [PDF] Alphabetical List of Entries [PDF] Topical List of Entries [PDF] Directory of Contributors [PDF] Preface [PDF]

Sample Entries

* Mass Culture: Cartooning/Brown [PDF] * Periods: Conservative interregnum, 1920-32/McGirr [PDF] * Political Parties: Labor parties/Powers [PDF] * Ethnic and Racial Groups: Race and politics since 1933/Countryman [PDF] * Institutions: Supreme Court/Hoffer [PDF]; Voting/Keyssar [PDF] * War and Foreign Policy: Transnational influences on American politics/Suri [PDF]

Product Description

An essential resource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U.S. history and politics, this two-volume encyclopedia covers the major forces that have shaped American politics from the founding to today. Broad in scope, the book addresses both the traditional topics of political history–such as eras, institutions, political parties, presidents, and founding documents–and the wider subjects of current scholarship, including military, electoral, and economic events, as well as social movements, popular culture, religion, education, race, gender, and more.

Each article, specially commissioned for this book, goes beyond basic facts to provide readers with crucial context, expert analysis, and informed perspectives on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politics. Written by more than 170 leading historians and social scientists, The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Political History gives students,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authoritative introductions to the subject’s most important topics and a first step to further research.

玛莎·努斯鲍姆:《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

社会思想译丛 ★ 新书讯

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C. Nussbaum):《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Poetic Justice: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and Public Life),丁晓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豆瓣@小组

在本书中,美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考察了文学想象如何作为公正的公共话语和民主社会的必需组成部分。

在一个“理性”、“效用”和“科学”占据主流话语的社会中,小说还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情感还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想象力是否能够促进更加正义的公共话语,进而引导更加正义的公共决策?玛莎·努斯鲍姆以优美而犀利的文字回答了这些问题,将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问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努斯鲍姆表明:文学,尤其是小说,能够培育人们想象他者与去除偏见的能力,培育人们同情他人与公正判断的能力。正是这些畅想与同情的能力,最终将锻造一种充满人性的公共判断的新标准,一种我们这个时代亟需的诗性正义。

及时而紧迫……努斯鲍姆女士将小说的观点作为司法与公共政策的范例,这是乌托邦式的理想,让人振奋和鼓舞。——莫里斯·迪克斯坦(Morris Dickstein),《纽约时报书评》

对于文学和人文教育对一个国家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没有人作出比这更好的辩护了。玛莎·努斯鲍姆的新书应该成为每个国会成员的必读物。——斯坦利‧费什(Stanley Fish),《专业正确——文学研究与政治变迁》

努斯鲍姆精彩地辩论道,通过带着同情心去关注那些不同于我们的生命,小说扩展了我们的想象能力,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作出公共生活所需的判断……努斯鲍姆的论题……应该在屋顶上高声呼喊——就像惠特曼的《我自己的歌》。——《科克斯书评》

努斯鲍姆引人入胜地辩论道,那种所谓的“理性心智”已经使我们完全忽视了人这一动物的显而易见的一面——我们的情感。——劳尔‧尼诺(Rául Niño),《新城市》

努斯鲍姆是当代深刻的思想家之一……我们并不知道是否阅读小说是否真的会让人们变得更为仁慈,[但是]这是迄今为止发表过的最强有力的论辩。——凯斯‧奥特利(Keith Oatley),多伦多,安大略《环球邮报》

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C. Nussbaum),芝加哥大学法律与伦理学教授。著有《善的脆弱性》(The Fragility of Goodness)、《爱的知识》(Love’s Knowledge)、《欲望的治疗》(The Therapy of Desire)、《培育人性》(Cultivating Humanity)、《性别与社会正义》(Sex and Social Justice)、《妇女与人类发展》(Women and Human Development)、《思想的剧变》(Upheavals of Thought)、《逃避人性》(Hiding from Humanity)、《正义前沿》(Frontiers of Justice)、《良心自由》(Liberty of Conscience)等著作。

丁晓东,北京大学法学院2007级法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北大法律评论》主编。

苏力主编:《法律和社会科学》第五卷

《法律和社会科学》第五卷

《法律和社会科学》(Law and Social Sciences)第五卷,苏力主编,法律出版社2009年,定价33元。

第五卷 / 2009年 / 苏力 主编 / 贺欣 执行主编

论文

先公司合同的法与经济学分析/渠震

“赔钱减刑”的激励机制/陈颀

网络隐私保护:信息生产与架构的视角/胡凌

水利、“天助”与乡村秩序──滇池小村的地志/朱晓阳

评论

计划生育法律法律的负面影响/胡昌明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意外后果/陈力

批评

海瑞定理,还是苏力定理?/李清池/沈明/艾佳慧/张巍/李晟/凌斌/尤陈俊

利求同:私家藏书的“不散之散”

前些年,媒体以大字标题“巴金赠书惊现旧书摊”、“谁亵渎了巴金”等等披露,有人在京城旧书摊上发现印有“巴金赠书” “北京图书馆藏书”等印章及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图”)财产登记号的外文书刊。还说摊主说的,是国图外文期刊部处理的过期期刊。据报导,巴金老人晚年很重视捐赠,曾六次向北京图书馆(后更名国家图书馆)捐赠书刊,其中一九八一、八二年两次捐出三千多册。家属回忆,巴老捐书是有计划的,比如《随想录》手稿,第一、四卷赠上海图书馆,第二、三卷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五卷则捐献国图。一时间,报刊上指责国图的文字如潮。巴老的子女更是感到震惊和伤心,认为国图“辜负了父亲的信任,也伤害了一位毕生视书如命的老人的感情”,因此要求国图归还捐赠的手稿。捐赠如此结局,大概是当事人始料不及的。但双方的初衷,应该是希望合作,妥善保存捐赠的书刊,为巴金和现代文学的研究作贡献。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为什么事与愿违?乍一看,或许是国图疏于管理,造成受赠期刊“流失街头”,未能尊重巴老及家属的感情,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很可能,像报道的那样,有些“文化老人”和藏书家,本来想学巴老的,从此就不敢向国图捐赠了。然而细加分析,就会发现事情不那么简单;这里面还涉及私家藏书捐赠的一些基本原则及社会功能问题。因为捐赠不仅是藏家跟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也是读者关心的事,还可能影响到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我想,有必要讨论一下其中的道理,研究一两个“案例”或值得学习的榜样。

John Harvard一般而言,图书馆的功能特色和声誉,多是由藏书决定的;发展藏书便是图书馆的生命线。藏书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却离不开私人即藏书家的贡献。真正的读书人都是爱书的。用心挑选,四处访求,持之以恒,就成了藏书家。追源溯史,私家藏书可谓现代图书馆的鼻祖。世界上好些有名的图书馆,都始于私家藏书,尤其珍本善本大多来自私人捐赠和洽购。比如,哈佛大学图书馆系统是美国最老,也是世界最大的学术图书馆,拥有七十多个分馆和一千五百多万藏书。它的“出身”却并不显赫,第一批藏书得自一位剑桥毕业生约翰·哈佛先生一六三八年的遗赠,约四百册,以《圣经》与神学著作为主,还有语法、词典和古希腊罗马文学,都是主人从英国带来的。大学就以这位捐赠人(benefactor)的名字命名,叫哈佛学院。如今校园里常见到游客站在哈佛先生的铜像下,手摸他的皮鞋留影,皮鞋下方刻着几个字,称他是大学的“创始人”(founder),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可见图书馆对于一所珍爱传统的大学,在师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再如,拥有世界第四大藏书的纽约公共图书馆,也是以私家藏书起家的,每年都有大批私人捐赠。镇馆之宝则是流入美国的第一部“古登堡《圣经》”,受赠于图书馆的创始人之一列诺克斯先生(详见拙文《“我依然信赖着人民”》)。

利求同:“全在这儿了,我们时代的故事”

新总统上任做的第一件事,总有点意味深长。奥巴马第一天白宫上班,签署的第一个总统行政命令,第13489号,便是废止前任总统小布什二〇〇一年签署的第13233号行政命令,即宣布在任总统有权否决卸任总统自行决定总统档案解密与否的特权;并同时取消卸任总统家属或代理人以总统名义行使该项特权,取消卸任副总统的相应特权。由此结束了美国总统档案解密问题上,总统、国会、两党政治和公共利益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的一个新的回合。

总统档案的开放,关系到执政信息透明,是美国政治的一座风向标,也是其民主信念的宣示。那么,奥巴马总统的行政命令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从这事的大原则说起。

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楼房是我们建造的,楼房也塑造了我们”。国家档案文献的收藏管理,虽说是国家体制的设计,但反过来也往往影响到那体制的运作。在民主制度下,这一点尤其明显。通过查阅国家档案,学者和公众可以了解历届政府和官员的执政努力,总结成败的经验,探究历史真相。按时有序地解密档案,不仅可以纠正一些错误,还能增进公众对决策过程的信任,对民主制度的信心。不过,即使在西方,由于各国的政治和文化传统不同,档案制度也各具特色。欧洲一些发达国家,采用君主制历史下发展起来的的现代议会制,公务员系统中立,国家首脑多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宪法上向议会负责。这使得政府对国家档案的态度,倾向于保密,不太鼓励公众寻求、接触信息。相比之下,美国历史短,以反抗君主起家,主张英才治国。又因为强调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由国会行使监督职责,抗衡总统及其领导下的政府部门的档案保密倾向,培育了公众参政、使用政府档案的强烈意识。因此,尽管迟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有了官方档案机构(见拙文《“总统档案是人民的记录”》),美国对档案解密的态度,要比大多数欧洲国家开明一些。及时解密、自由使用总统档案资料,便成为美国式民主的一项基本原则。

利求同:“总统档案是人民的记录”

如果说档案是一个国家的历史的纪念碑,档案馆便是守护它的圣所。

美国的政府档案馆体系,最有国情特色的大概是总统图书馆了。建制上,散布在各地的总统图书馆都隶属于美国国家档案局,负责收藏管理历任总统的档案文献,为政府、学界和公众服务。这个做法,跟别的国家很不一样,常为外国观察家和游客称道。其实,美国重视联邦政府档案管理的历史不长,迟至一九三四年才正式成立国家档案局。总统档案的收藏管理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建国后一个半世纪中,既无国家机构系统收藏,也没有立法保障管理使用,犹如“放羊”,直到第三十二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才有了转机,逐步走上了正轨。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二日,一小批有声望的图书馆员、学者、法学家和政界人士收到一封发自白宫的总统备忘录,注明“私人机密”,附一邀请,请收信人于十二月十日到白宫和总统共进午餐。那天是星期六,餐后安排了新闻发布会,跑白宫新闻的各大媒体记者互相打听,发生了什么大事,总统要在周末向公众宣布?午餐会很长,罗斯福耐心听取了客人们对备忘录的评价和建议,然后施展他的的个人政治魅力,引导大家跟随他的思路,指出公众利益所在,很快就得到了客人们的一致支持。接着,又领着众人参观总统档案里的文献珍品,以及公众和外国元首送给总统的礼物。欣赏完毕,才一起来到记者面前,郑重宣布那封“私人机密”总统备忘录:关于建立总统图书馆,永久收藏总统公务档案和私人文献的计划。

当时,媒体对罗斯福这个计划颇不以为然,只当是总统竞选的新花样,想给自己树碑立传。多年以后,一座座总统图书馆落成,向公众开放,逐渐形成一个制度,人们才发现,这“罗斯福计划”已是美国政治、学术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李华芳:资本主义失败了吗?

资本主义的失败

此次起于华尔街次贷风暴的金融危机,对现有的经济理论和操作实践提出了双重挑战。尽管政治家们迅速选择了凯恩斯主义及其各种变换形式的经济拯救方案,但对于危机的原因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意见。

在众说纷纭的解释中,有三类突出的方向:第一类解释偏重从个体的微观动机出发,追逐利益最大化导致的贪婪以及错误估计经济形势而提高风险偏好,导致了个体行为不谨慎,使得“贪婪-欺诈-无知”的链条得以形成,麦道夫案的爆发更加印证了这种解释。但经济学的分析通常不谴责人性的弱点,而恰恰是基于这一本质来拓展理论的,因此单纯谴责金融家们的欺诈和人性上的贪婪,并不能满足经济学的解释。个体微观动机的解释也可以回答何以一开始的经济刺激政策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流动性依然缺乏的原因。这是因为企业通常在危机时期倾向于修复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使之恢复平衡,也就是说,企业会将获得的贷款和财政援助用于偿还债务而不是扩展生产。

第二类解释则侧重宏观角度,尤其是从长时段经济周期变动的角度,试图说明美国的经济衰退属于周期性波动。网络科技兴起将美国从1970年代的经济式微中带出,到网络泡沫破灭经济陷入低谷,再到房地产及其相关金融衍生品发展重现另一波繁荣,直到次贷危机,这符合周期性波动特征,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这一类解释迅速遭到质疑是因为本次美国遭受的危机之大仅次于大萧条时期,而且这一类解释也没有回答次贷危机爆发的动力何在。

第三类解释表达了对政府监管缺失的不满。不管是从表面上指责金融衍生品过于复杂,还是直接谴责政府放任金融界的肆意妄为,都倾向于将导致危机的责任归咎于政府监管的疏忽和无能。大部分谴责格林斯潘宽松利率政策的经济学家都毫不例外对伯南克的谨小慎微表示了失望,这也被用来解释政府在后续的救市过程中捉襟见肘的窘境,因为这一类解释认为经济主体对政府监管的失望情绪蔓延,进而对救市措施的信心凋敝。

波斯纳的新书《资本主义的失败》主要呼应了第三类解释,尽管本书批评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缺陷,但波斯纳的主旨却在于对政府监管不到位的批评。有必要说明的是,波斯纳的新书原名是《A Failure of Capitalism》而不是《The Failure of Capitalism》,意思是2008年以来的危机仅仅是“资本主义的一次失败”,而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整体性和永久性失败”。否则人们就会误解,以为作为保守主义者以及新古典经济学的拥趸的波斯纳法官其学术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而实际上,波斯纳仅仅是承认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不可避免的系统性风险,但他认为这一类风险有了大萧条时期的教训,如果配以谨慎而又及时的监管,是可以避免此类风险再次发生的。因此,其落脚点还在于对政府的批评,符合其一贯的立场,并不能认为他的学术思想发生了多大的转变。

波斯纳首先指出了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高风险的贷款和个人储蓄不足导致的。但波斯纳明确表示对谴责个人动机的第一类解释的不满,他对“理性的失败或者金融经理们的缺陷构成经济崩溃的主要原因”持怀疑态度(62页)。这是因为个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总是存在的,这一类行为并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正如波斯纳进一步指出的,经济萧条的社会成本处于金融机构和个人的理性自利决策之外,单个个人和企业对防范经济危机的发生完全无能为力。这些机构聚集起来的自利决策可能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会引致经济危机,而政府具有能力来防止该结果的发生。但可惜的是,政府并没有那样做。“这是政府的重大失败,由此放任了金融市场的破产,进而给整个经济带来了灾难性后果”(83页)。

王朔2002年版文集自序

这几本书都是十几年前或更早的时候写的,那时很自以为是,相信很多东西,不相信很多东西,欲望很强,以为已知的就是一切了。这些书里的人、情景和一些谈话是那时我经历过的,在生活中也不特别,仅仅因为我不知道更多的东西,才认为有趣,虚张声势地写下来。这些情景不在了,这些人也散了,活着的也未老先衰,我也不再那么说话和如此看待自己,所以有时我觉得自己失去了继续写作的能力。

年轻的时候认为有很多重要的东西在前面,只要不停奔走就能看到,走过来了发现重要的都在身后发生了,已经过去了,再往前又是一片空白。对过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也没有任何偶然,都是必须经过的,我不信一个人可以有两个以上的选择。

关于文学,我越来越确定这是个人的事。这个世界很单纯,人和人之间需要的其实不多,互相了解只能横生误会。公众是个陷阱,为别人活着即便出自真诚也在技术上做不到。没有比想在别人记忆中不朽更自欺的。几千年长算永恒吗?写作是一条狗,你不变心它就陪着你;也是一面镜,照着你自己,和别人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不是为了几个钱,我是不在乎这几本书印不印的。这些文字当年我写完就没再看过,现在看,象另一个人写的,一个狡猾乐观的小子。我在盲目中写这些小说,用意是引起别人的兴趣,小说文体本来就是不老实,动机就是取巧,可见会有多少矫情、吹嘘和虚饰在里面。青年作家总是可疑的,也无非是揭疤、自渎,摆明反抗一切,高调入世,看似独立特行,骨子里却难逃代代相传的文人梦谈。

社会很容易被质疑,人群总是显得麻木且腐败,理想就那么清白吗?关于人之为人,我们知道多少?我承认,我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是因袭来的,在我甚至没有意识到时已经被植入,到需要和别人对峙时才发现我们来自同一源头。东西方关于人的理想生活又有多大差异呢?也无非是策略之争,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当然策略导致结果。问题不在认同人类共有的自我肯定,问题在于这一切是确凿的吗?我们相信的和我们本来的是一回事吗?世世代代高唱的人类赞歌指的是我们吗?如果是,为什么我总是感到羞愧和一次次堕落而不是心安理得和渐次归位?为什么会有小说这样合法的精妙的被推崇的虚构,还有那么多人从中获得安慰?

文化太可怕了,像食物一样,不吃,死,吃了便被它塑造了。我怀疑其核心已编入遗传而不必再通过教育获得了。我觉得自己像在大海里游泳,无边浪涛挥之不尽,什么时候才能登上彼岸,有从树上刚下来的原始人那样一个澄明无邪的头脑。

关于这些书,个人认为是一个蒙昧时代的见证。活下去,活在自我虚构和自我陶醉中,这大概是一个写作者的宿命,明白也没用。

2001.12.17.

11 of 18
7891011121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