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

清华大学梅汝璈法学讲席教授冯象:欢迎来到硬规则世界

这是一本新书,《我是阿尔法》,封面画着两个人:机器人高出一头,向人类伸出手来,可是那个抬头仰视的人身子僵直,不愿握手。

“原本草稿上,俩人是一样大的。后来我建议机器人大点,人小点。”作者冯象先生说。

他说,国内学界讨论人工智能(AI),经常落入一个误区:把AI理解成了自动化问题。可是自动化,从发明轮船火车开始,产业升级“腾笼换鸟”的挑战,是人类社会一直在应对的,至少有200年了。人工智能之所以值得探讨,是因为地平线上升起了两片阴霾:大失业同AI军事化。终极的威胁则是,发展下去,人类可能会面临一个远比自己聪明的物种,其行为、性格与思想意识人绝对无法理解。这,才是新问题。

已故的麻省理工教授明斯基(1927-2016),人称AI教父,曾说:“智能的力量源于我们自身广博的多样性,而非某种独一无二的完美原则所赐”(The Society of Mind, 1986, p.308)。在他看来,本质上,人的感情和心理意识跟演算、逻辑推理没什么不同,都是智能的表现形式。人们引以为傲的各种智能,都可以还原为神经元相互作用的过程。

冯象:全世界机器人,联合起来!

Robots of the World, Unite!

资本主义在西方败坏了,这一点已是共识。中国以其强劲的所谓“修正主义”,能否拯救资本主义,做它的末世弥赛亚?

跟中美贸易战或地缘政治的竞争不同,这一次,同今世的败坏赛跑,时间不在中国一边。因为人工智能(AI)来了。

α

人工智能,又名大失业。

这是一场结局已定的比赛,绝大多数人将输给极少数人。前者要因AI而抹平出身、学历和技能的差异,一起堕于失业;后者要藉AI化数据为财产而独占:将来可以为所欲为,顶层设计一切,甚而准备大脑植入芯片,人机融合,称“超人”(Übermensch)。

α

人工智能,越是接近通用(AGI)而全面渗透社会生活、支配经济活动、影响政治决策,就越没有理由留在私人手里,服务于资本的利益。

那么,为何近来谈论计划经济的可行性的,不是经济学家或马院拿国家重大课题的教授,而是智能产业的头面人物?因为资本家从来不信教条,他们明白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诚如爱因斯坦指出。

“That’s capitalism for you.”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apitalism很多人(上至 Bill Gates,下至在下)喜欢阅读《经济学家》杂志,不是没有缘由的。比如这篇针对《剑桥资本主义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apitalism)的短评,开头结尾都写得有声有色:

ECONOMICS publishing has recently undergone a great democratisation. High-quality academic writing was once confined to a handful of journals, mostly accessible in academic libraries. The journals still exist, but mostly serve to influence university hiring decisions. Writing has overwhelmingly gone online, where ambitious academics release free working papers, plug them on Twitter, and watch the discussion unfold. Though this democratisation has critics, it has vastly expanded the audience for economics writing.

This, in turn, may prime the market for another throwback: the authoritative collection of essays. For readers whose interest has been piqued online, the anthology provides an appealing way to learn about a range of subject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apitalism” is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the genre.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apitalism is] a thoughtful account of capitalism. Rarely is economic history so accessible. Yet it is unclear who is meant to read it. University libraries will buy a copy, but the material is not especially rigorous by academic standards and is better suited to the ordinary reader. The price, however, is not. At £150, the work may not appeal to the casual economics readers who have benefited most from the online revolution. The publishers will have their reasons: large margins may be earned on limited sales to libraries and rich bankers. There is talk of a paperback version. But the upshot, for the moment at least, is that most readers will turn elsewhere for their economic history. That’s capitalism for you.

Capitalism through the ages: A grand tour

理查德·波斯纳:《资本主义民主的危机》

理查德·波斯纳文集 ★ 新书讯

资本主义民主的危机理查德·波斯纳:《资本主义民主的危机》(The Crisis of Capitalist Democracy),李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豆瓣 @小组

本书是波斯纳关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第二本著作。作为《资本主义的失败》的后续,《资本主义民主的危机》进一步深入到经济学的理论语境当中,不仅从现实层面对于奥巴马政府的危机应对政策做出了细致分析和犀利批评,还从理论层面讨论了金融危机的形成与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改革措施,建议通过经济、法律、公共政策等多方面手段加强政府的金融监管,并展望了后危机时代的前景。波斯纳指出,金融危机不仅反映了投资者与公众面对泡沫时的盲动,更显示出政府放松监管背景下金融本身的危险性和当下经济学学术发展的误区,以及美国政治结构内在的低效、分裂与冲突,因而不仅是经济危机,更是资本主义民主的危机。

理查德·波斯纳《资本主义的失败:〇八危机与经济萧条的降临》

资本主义的失败:〇八危机与经济萧条的降临理查德·波斯纳:《资本主义的失败:〇八危机与经济萧条的降临》(A Failure of Capitalism: The Crisis of ’08 and the Descent into Depression),沈明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ISBN: 9787301156667. @豆瓣

购买本书:亚马逊中国当当网

相关著作:波斯纳:《资本主义民主的危机

* * *

内容简介

始于2008年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因其惊人的蔓延速度而成为这代人一生中最为危急的事件。危机是怎么发生的,尤其在已经吸取了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教训之后?为什么人们事先没有预测出来,以采取挽救措施避免其发生或减轻其危害?可以用什么对策来阻止经济陷入深度萧条?为什么政府和经济学界到目前为止的应对举措如此乏善可陈?所有金融灾难事件及迄今所做的捉襟见肘的挽救努力的根源何在?理查德·波斯纳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简明的、非技术化的解释。本书并不要求读者预先具备宏观经济学或者金融理论知识。这是一本写给涉猎广博的智识读者的书,它同时也会令专业人士感兴趣。

波斯纳在本书中阐明的事实与缘由包括:从亚洲流入美国的过剩资本以及美联储粗率执行的低利息率政策;企业经理人薪酬、短期收益目标和高风险借贷之间的关系;由低利息率、积极的抵押贷款营销和松懈的监管共同推波助澜吹起的房地产泡沫;美国人的低储蓄率;还有大型金融机构很高的负债资产比率。本书分析了两种基本的危机拯救方案,分别对应于解释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成因的两种理论:货币主义理论,认为美联储放任了货币供给的收缩,因而未能阻止灾难性的通货紧缩;以及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经济萧条是1920年代信贷盛宴、股市暴跌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活力螺旋下降的产物。波斯纳结论认为,经济之摆摇动得太远了,应该较为严密地监管美国金融市场。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由市场的系统风险,因此,它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失败。

新书讯:黄亚生《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企业家与国家》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State, by Yasheng Hua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Hardcover: 368 pages
ISBN-10: 0521898102
ISBN-13: 9780521898102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ead Frontmatter [PDF], Excerpt [PDF].

This book presents a story of two Chinas – an entrepreneurial rural China and a state-controlled urban China. In the 1980s, rural China gained the upper hand, and the result was rapid as well as broad-based growth. In the 1990s, urban China triumphed. In the 1990s, the Chinese state reversed many of its productive rural experiments, with long-lasting damage to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A weak financial sector, income disparity, rising illiteracy, productivity slowdowns, and reduced personal income growth are the product of the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1990s and beyond. While GDP grew quickly in both decades, the welfare implications of growth differed substantially. The book uses the emerging Indian miracle to debunk the widespread notion that democracy is automatically anti-growth. The single biggest obstacle to sustainable growth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in China today is its poor political governance. As the country marks its 30th anniversary of reforms in 2008, China faces some of its toughest economic challenges and substantial vulnerabilities that require fundamental institutional reforms.

朱苏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比较

全国政法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专题研讨班在北京开班。图为朱苏力讲授《中西方法律文化和法律制度比较》。万云 摄

  ( 2008年6月17日 )

朱苏力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执政党对中国法治经验的理论追求和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法治建设上的体现。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要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主要的是要理解中国国情,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以及与之相伴的法治,同时必须同中国的伟大复兴和中国和平发展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确实成功借鉴和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法治经验和教训,但这种借鉴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似乎简单甚至全盘照搬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法治模式和理念,就能回答中国法治建设中的问题。这种观念不但在中国法学界存在,而且在政法实践中也有一定影响。如果不加认真反思和比较,轻则中国法治实践脱离中国社会实际,社会效果不佳,也许法学学术水平上去了,但法治在社会实践中边缘化了;重则可能背离乃至有损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损害中国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基于历史和国情,比较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观念,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资本主义不发展的政治观察——两个局外人的对谈录之四

两个局外人的对谈录(4)

C:人向前走着走着,没有路了,或是碰了壁,就免不了向后张望张望。到了1995年后,关心政局的学者们似乎就处在这种状态中。他们开始回望49年前国共那场争战。也许从中共当时大胜中可以探究今日执政的机巧吧。这其中有一位就是胡绳,他是党内史学权威,从社科院长位置退下来,去世前,有一次谈话,是关于“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论题构想。其中,他谈到:解放前,抗日后,这期间国民党、共产党都是少数派,社会中间力量并没有明显的倾向。国共两党在争取这个中间力量的支持上,一较高低,中共胜了。结果中间力量逐渐倒向中共。中间力量之所以放弃国民党,原因是当时中间力量自发地要走资本主义道路,执政的国民党没有做促进资本主义的事情。中间力量失望了,就转向中共,中共就此羸得大多数国民的支持,于是就胜。从这个谈话的意思里,你可以看到胡绳打破了一些传统看法。特别是指出国共两党均为少数派,关键在于争取中间势力,这个突破是有意义的。

Y:我同意这是个突破。原来有很多教条的,中共一直就是主流力量等等。这些教条迄今仍然统治着学术界和思想界。胡绳本人对这些教条的形成传播要负主要责任的。因为他一直就是那个官方史家嘛。但这个人是个训练有素的历史学家。所以最后退休后,就有了回归,回到那个历史真实中去了。

C:好像他给人讲过,前三十年是自己,中间三十年是别人的,最后几年是自己。是给吴江说的吧。这个中间的三十年就是官方史家的三十年。

Y:胡绳同许多学者还是有区别的。他可以有一些纯粹自己的东西,关于现代史上,他的国共两党胜负原因的分析,是有开创性的作用的。我虽然不同意他的分析。但绝对赞同这个论题。这是很有份量的题目,内容很广泛。这个问题也可以引伸到中国资本主义不发展这个领域中。总之,胡绳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