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3.0?)是一种态度

今天看到老六的短文《喧嚣之后,Web2.0能剩下点什么》,颇有同感,只是我不同意他引述的吕欣欣的观点,即Web2.0需要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一个“大筐”,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能有什么“标志性的事件”?即使有,又怎能论证所谓的“标志性”不是一个人为贴的标签?

昔日,法学研究中曾有为人诟病的“概念法学”,如今,以“Web2.0”为代表,一部分IT人士也玩起概念来了。搞技术的人本该富有务实精神,他们之所以变得贪“玩”了,我想无非是有意无意、直接间接受到资本力量的驱动而已。——这里我先一刀切了,得罪之处请多包涵。

就“Web2.0”而言,我大体赞同Sun公司网络技术主管Tim Bray的观点:“web2.0”是一个虚构的概念。它不仅是一个空洞的市场营销词汇,而且是错误的。就个人的互联网体验来说,实质性变化的表征之一是Google的崛起而且成为用户日常网络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第二个变化表现为聚合(syndication)技术与博客的发展使网络由“图书馆”转变为“事件流”(event stream)。所以——按照Bray的说法——我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处于Web3.0了。(Bray认为,可能只有USENET才是真正的web1.0。)

在“Web2.0时代”里,上述观点近乎“异端”,因此难免会有各种不同意见,比如詹膑说:“那些认为web2.0是炒作概念的人忽视了互联网在泡沫后沉潜的这几年中发生的大大小小变化,一些应用和商业模式或者概念在这几年里获得了发展,才导致web2.0的出现。”这与另一位Tim——Tim O’Reilly(Web2.0大会就是由他创办的O’Reilly Media公司主办的)——对上述Bray文章的批评大同小异:反正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气象,管它叫“Web2.0”,有什么不可以呢?O’Reilly说,人们实际使用的词汇就是正确的词汇,而且他还不太厚道地称Bray为“语言纯正癖者”,并自称“语言实用主义者”。Bray的反驳针锋相对:作为一个为《牛津英语词典》工作多年的人,他对O’Reilly所谓“人们实际使用的词汇就是正确的词汇”的观点赞同得无以复加。但是(!),Bray紧接着说,作为这个星球上的语言学顶级巨制的《牛津英语词典》从来没有讲过词汇应该如何使用,它只是描述人们是如何使用词汇的,而且伴之以例证。虽然O’Reilly可以说“Web2.0”已成为一个常用词汇,但同样重要的是人们是如何使用这个词的。Bray对在细节上O’Reilly的“Web2.0”提出两点反驳:

1. O’Reilly说Web2.0的模式可以通过“长尾”赢利;Bray说他打赌多数以赢利为目标的人最终都会失败。赢利的想法是1999年互联网风潮中的一种疾病——总是想着怎么赚用户的钱,而不是考虑怎样满足用户的需要。

2. O’Reilly说,在Web2.0时代,人们开始意识到通过网络传递的服务比构架网络的软件更为重要;Bray则认为数据和超链接才是网络的核心。……

那么,到底如何看待这幅Web2.0的图画呢?到底什么才会是真正的热点呢?Bray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预测、评判指标:当很多人都突然开始使用某种东西时,你就可以断定它很重要。但是这一判断有一些前提:那种东西之所以一下子为很多人所使用,不是因为有人授意,也不是因为管理者、分析人士、预言家这样说,而是因为那东西真的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或者爱好。始于二十年前的个人电脑的普及和始于十年前的网络的平民化都是最明显的例证。

公道地说,像Bray这样后现代地把web2.0彻底解构掉确实有点极端。玩概念当然不好,可是也没有必要偏要和某一个语词较劲儿。因此,我看不妨学学Ian Davis的中庸之道,把Web2.0理解为一种态度而非技术

Web 2.0 is an attitude not a technology. It’s about enabling and encouraging participation through open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By open I mean technically open with appropriate APIs but also, more importantly, socially open, with rights granted to use the content in new and exciting contexts. Of course the web has always been about participation, and would be nothing without it. It’s single greatest achievement, the networked hyperlink, encouraged participation from the start. Somehow, through the late nineties, the web lost contact with its roots and selfish interests took hold. This is why I think the Web 2.0 label is cunning: semantically it links us back to that original web and the ideals it championed,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implies regeneration with a new version. Technology has moved on and it’s important that the social face of the web keeps pace.

——说白了,Web2.0就是要拨乱反正。可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原初的互联网是Web1.0的话,那么“乱”了(Davis所谓“the web lost contact with its roots and selfish interests took hold”)的网络才应该是Web2.0啊,再拨乱反正,就是Web3.0了。难怪Tim Bray说“不是2.0”,而是3.0呢。简直快成绕口令了。同志们,“概念IT”害死人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