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讯:胡鞍钢《毛泽东与文革》

香港大风出版社,2008年。这是胡鞍钢继《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后的第二部党史研究。

以下转自大风出版社

【內容簡介】

毛泽东与文革「文化大革命」十年是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的十年,是毛澤東晚年的歷史悲劇。「文化大革命」成為鄧小平發動改革開放的直接動因,也是中國能夠在1978年之後走向「天下大治」,保持政治穩定和社會穩定的根本原因。
本書以史實為基礎,以事件為線索,以分析為手段,以評論為精華,「邊讀邊議」,「邊敘邊評」,以便來挖掘歷史悲劇及其背後歷史成因,將歷史教訓轉化成歷史財富,使今人和後人記住這段刻骨銘心的歷史,「以史為鑒」。
☆ 文革為什麼會在中國發生?並持續十年之久?
☆ 文革每一階段政治鬥爭的主線、代表人物、標誌性的政治事件。
☆ 文革怎樣結束?失敗的原因。
☆ 如何評價文革?毛澤東的自我評價與歷史評價有何不同?

【本書特色】

☆ 文革史例來受到廣泛關注。雖然出版了各種回憶錄和專案分析,但整體貫穿起來的宏觀分析,只有嚴家其、高皋出過一本。
☆ 胡鞍鋼一直是大陸決策高級智囊,得以接觸大量文件和內部資料。作者理論素養深厚,參與改革政策制定,指揮團隊利用和挖掘大量資料,無論從認識的深度還是資料的佔有上,這本書都是迄今為止最權威的一本。
☆ 本書以史實為基礎,以事件為線索,以分析為手段,以評論為精華,「邊讀邊議」,「邊敘邊評」,行雲流水,可讀性極強。

胡鞍鋼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年獲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
已正式出版中國國情與發展研究系列中文專著14部。被日本《朝日新聞》譽為「把中國經濟、政治、社會進行綜合分析的,具有影響力的『國情研究』專家」。

第一章 導言:歷史教訓與歷史財富
1.1 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含義
1.2 「文化大革命」的基本性質
1.3 本書的分析框架
1.4 本書的內容和安排
第二章 毛澤東為「文化大革命」做準備
2.1 毛澤東階級鬥爭理論國際背景
2.2 毛澤東對中國政治國情的基本判斷
2.3 毛澤東為「文化大革命」做輿論準備
2.4 毛澤東與劉少奇、鄧小平的分歧
2.5 黨內民主制度是如何失靈的
2.6 中國如何失去發展機遇
第三章 全面發動、全面內戰(1966~1969)
3.1 《二月提綱》與《二月紀要》
3.2 《五一六通知》與第一批「剝筍」
3.3 北大大字報與《給江青的信》
3.4 八屆十一中全會與《炮打司令部》
3.5 紅衛兵「破四舊」運動與「天下大亂」
3.6 批判「資反路線」與10月中央工作會議
3.7 「全面奪權」與「全面打倒」
3.8 健康力量抗爭與反擊「二月逆流」
3.9 製造劉少奇冤案與公開批判
3.10 「全面內戰」與階級鬥爭發動機
3.11 「楊、余、傅事件」與「瓦解紅衛兵」
3.12 八屆十二中全會與判劉少奇政治死刑
第四章 毛澤東與林彪殊死鬥爭(1969~1973)
4.1 黨的九大與林彪正式成為接班人
4.2 「一號命令」事件與設置國家主席之爭
4.3 廬山會議與毛澤東反潮流
4.4 「批陳整風」運動與毛澤東「步步緊逼」
4.5 毛澤東南巡與「九一三事件」
4.6 「批林整風」運動與解放老幹部
4.7 為黨的十大作準備
第五章 鄧小平與江青政治博弈(1973~1976)
5.1 黨的十大與王洪文崛起
5.2 毛澤東重用鄧小平與「批林批孔」批「周公」
5.3 圍繞四屆人大的鬥爭
5.4 鄧小平「全面整頓」、同江青政治較量
5.5 評《水滸》與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
5.6 周恩來去世與「天安門事件」
5.7 毛澤東臨終遺囑與逝世
5.8 江青政治挑戰與政治滅亡
第六章 對「文化大革命」的評價
6.1 毛澤東的自我評價與歷史評價
6.2 對「文化大革命」的經濟評價
6.3 對「文化大革命」的社會評估
6.4 中國的國際地位
6.5 對「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評價
6.6 毛澤東晚年錯誤的制度根源
6.7 毛澤東與斯大林比較
6.8 毛澤東晚年失敗是鄧小平改革成功之母
專欄
專欄2.1 黨內民主制度是怎樣失靈的(1956~1965)
專欄3.1 《五一六通知》(1966年5月16日)
專欄3.2 《十六條》(1966年8月8日)
專欄3.3 從紅衛兵「破四舊」到「天下大亂」(1966.8~1966.12)
專欄3.4 周恩來等人是如何限制社會動亂的?(1966.8~1967.1)
專欄3.5 毛澤東生日談話(1966年12月26日)
專欄3.6 「全面奪權」(1967年1~3月)
專欄3.7 中央文革小組是如何取代黨中央的?(1966.5~1969.4)
專欄3.8 林彪論「文化大革命」(1967年3月20日)
專欄3.9 「全面武鬥」(1967年4~9月)
專欄3.10 毛澤東: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要點(1967年11月)
專欄3.11 劉少奇冤案是怎樣製造的?
專欄5.1 「批林批孔」學習文件和文章(1974)
專欄5.2 毛澤東告別中國(1976)
專欄6.1 「文化大革命」對國家制度的嚴重破壞
專欄6.2 斯大林思想文化專制模式特點
專欄6.3 鄧小平談毛澤東晚年錯誤的深刻教訓(1980)
專欄6.4 《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1980)

表2.1 人均GDP及增長率國際比較
表3.1 部分地區或部門抄家情況
表3.2 「紅衛兵部分戰果」統計表
表3.3 各省、市、自治區革命委員會主要負責人
表3.4 中共八屆中央委員會政治局成員任職時間
表3.5 中共八屆中央委員會中央書記處成員任職時間
表3.6 中央專案組及負責人
表4.1 毛澤東同意解放的老幹部
表5.1 引進成套設備合同(按工業劃分)
表6.1 GDP和各產業增長
表6.2 各類基礎設施發展狀況
表6.3 社隊工業產值增長情況
表6.4 中國灌溉面積及佔耕地比例
表6.5 農業生產要素投入
表6.6 中國經濟增長績效比較
表6.7 各個五年計劃目標實際完成率比較
表6.8 全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增長比較
表6.9 中國出口額實際值與模擬值
表6.10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表6.11 全國城鄉婦女總和生育率
表6.12 全國各類教育人口比較
表6.13 教育指標的國際比較(20世紀70年代)
表6.14全國中等和高等教育狀況
表6.15 人口預期壽命的國際比較
表6.16 國家財政撥款科學研究經費支出額
表6.17 圖書、雜誌和報紙出版種數
表6.18 全國文化事業機構數

圖6.1 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變化
圖6.2 工農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差距變化
圖6.3 我國農業就業比重和農業部門供養人口
圖6.4 中國經濟波動情況
圖6.5 婦女總和生育率
圖6.6 中國的城市化率與工業化率比較
圖6.7 圖書、雜誌、報紙的種類增長指數
附表
附表2.1 毛澤東對中國政治國情的認識(1956~1966)
附表4.1 毛澤東解放的老幹部詳細表(1969~1975)
附表5.1 《紅旗》雜誌發表的「批林批孔」文章(1972~1974)
附表6.1 中國農業基本情況變化(1965~1976)
附表6.2 城市化率與工業化率比較(1949~1978)
附表6.3 全國出生率和生育率的變化(1965~1976)
附表6.4 中共中央為冤假錯案平反的部分文件(1978~1981)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