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民:醉心梦语(三十一)念新闻还是说新闻

几十年来,新闻联播的方式一以贯之,播音员满脸严肃,照本朗读,声音洪亮,字正腔圆。据说新近出现了争论:读新闻还是说新闻,忽然成为了一个问题。

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新闻的定位。如果新闻完全意味着政治,那么,为了确保“政治正确”,朗读新闻也许是万全之策。如果新闻意在灌输、教化和宣传,即“闻以载道”,传统的朗读姿态十分合适。否则,播音员流里流气、嗲声嗲调说新闻,那不是对政治的亵渎吗?当然,如果新闻的定位是提供新鲜资讯,读新闻还是说新闻也许就不成问题了。

二、不要小看朗读,那里面可大有学问。《朗读者》中对于朗读奥妙的描写,毕竟出于虚构,不必在意。要知道,在佛教中,作为一种诵读活动的念经是最重要的功课,念诵者可以把私心杂念掏空,直到一切都浑然不觉,从而达致物我两忘,四大皆空,那才接近涅槃的境界。在伊斯兰教中,《古兰经》的“古兰”就是“诵读”之意,念功成为五功之首,穆斯林在一天的五次礼拜中,要念诵安拉达178次之多。据说如此念兹在兹,可以使信徒保持纯洁的信仰,并时时不忘感恩和敬畏。在中国,读经也源远流长。古代的私塾中,娃娃们刚刚咿呀学语,就开始“子曰书云”,念诵得如醉如痴,并且还要滚瓜烂熟地背诵下来。等到长大,背诵的内容才开始反刍发酵,“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五四”以后,实行白话文,人们以为读经时代一去不返,但没想到“文革”时,读毛选和背诵“老三篇”如火如荼,竟演绎成一场轰轰烈烈的读经运动。现在,学习还是干部的基本功课,只是一般群众就免了。

三、不过,听说尊孔读经的潮流新近又开始复兴,不但一些娃娃被强迫读经,而且孔子的标准像也造好了。世界各地建了那么多孔子学院,怎么能没有他老人家的标准像呢。有人发现,人脑不过白板一般的硬件,诵读过程类似給硬件装软件。只要电脑软件的配置好,那运行效果自然极佳。同样,只要人脑灌入了正确文本,人的言行举止就能做到思无邪”和“一准乎礼”。

四、有人说,目前的新闻联播显得生硬和刻板。但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读还是说,读也可以读得生动活泼。例如,一位读新闻的名家改读动物世界,就读得绘声绘色,活龙活现。当然,这不是要给他扣帽子,说他对动物世界饱含感情,对人物世界显得冷峻寡情。据说,凤凰卫视中文台的“有报天天读”,是读说结合,有些类似说评书。内地一些媒体已经开始模仿,只是不敢那般放肆调侃。

五、然而,要保障新闻联播不出错,可事先录制在机器人的储存器里,然后由机器人播诵。按照目前的科技水平,可以制成酷似任何一名播音员的机器人。这种替代可以免除现场播音员的紧张和焦虑,进而防止癌症的侵入,免得一些播音员英年早逝。同时,出了问题,往机器人那里一推,说是技术不过关,就免得播音员及其领导承担政治责任。还有,人体毕竟不如机器容易控制,比如面对十几亿人的现场直播,播音员突然来一个喷嚏,或如刘姥姥那样情不自禁“轰隆隆”一声,那场面就会有些难堪。让机器人当喉舌和传声筒,也不会使他们感到委屈。“文革”时代那些优秀播音员,慷慨激昂地朗诵那些荒唐可笑的“两报一刊”,回首往事,他们也许心存些许歉意和羞愧。如果当时用机器人播音,也许就不会有这种缺憾。但那时机器人还承担不了这种高级工作。如一定要用播音员播音,为把握起见,可事先录音,现场对口型。许多假唱就采取了这种办法,据说,这是从电影界配音那里得到的启示。

六、几十年来,新闻联播的套路大体变化不大:大领导讲话,小领导传话,老百姓听话。新闻的重点在于展示领导同志的风光、英雄模范的灵光和革命群众的阳光,突出的是官府的政绩、行业的业绩和民众的成绩。随着电视的普及,上行下效,以致中央和各省、市、县的新闻联播,几乎从头到尾都洋溢着领导的音容笑貌。领导一段时间不出镜,社会就谣言四起,“身体欠佳”、“政治失意”或“双规”、“叛逃”之类的八卦,不胫而走。记得有一段时间,说是新闻要多报道社会实践、基层生活和人民群众,一些人还为此兴奋了一阵子。但不久人们就发现,新闻联播几乎成为了领导活动的专题纪录片。这个第四权力部门和其他几个权力部门亲密无间,权力的展示和话语的规训就达到了极致。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唱惯了红歌听不惯黄歌,看惯了面纱看不惯真脸,站惯了的贾桂不想坐下,留惯了长辫的汉人不想剪发。新闻播送方式如果改变,许多人自然会不习惯,说不定播音员也会笑场。那要深究起来,问题可就严重了。

七、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有些事看起来改变难,事实上也许没有那么难。例如,一些习惯了权力的领导,很快就习惯了金钱,以致某些人民公仆实际上变成了“人民币私仆”。这样说来,新闻播出的方式也并非不可改变,但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读新闻还是说新闻,而在于怎样读和怎样说。比这更重要的是,新闻的内容是什么和为什么播新闻。

6月16日

海伦民:醉心梦语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