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凌:政治逻辑与商业逻辑

网络杂谈之十三

上一篇综述了网络实名制的现状,本篇将进一步探讨实名制背后作为某种理想类型的政治逻辑和商业逻辑。

国家对民众的认证是国家基础能力的表现,通常而言,国家能够掌握的公民基础信息越多,也就越有能力做出一些重要决策,提供基本服务,例如医疗、金融、税收、治安和社会保障。 就互联网领域的认证而言,国家的认证能够把握互联网使用的状况,搜集基础数据,并为突发应急事件和公共安全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以及时定位责任人,进行事后处理。实际上,按照上一篇的描述,不同领域实名制要实现的目标是不同的。在以表达性信息服务为主的领域,国家要平衡表达自由和信息安全;在电子商务领域,国家要促进信用建设和交易繁荣安全;在网络游戏和网吧领域,国家要保护未成年人防止沉迷。这些措施都不能单独奏效,而是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加以辅助。在这些措施没能完备之前,实名制的主要功能还是在于事后追踪定位。

对于用户而言,这些信息属于隐私的核心内容,这些信息并不属于任一专门领域,而是属于诸多领域之上的可识别个人的基础数据。这些信息隶属于“户口”“身份证”“个人学习工作档案”,甚至包括“生物信息”。在这些基础数据之下,国家可以按照其职能依次收集其他专门领域的信息,这些领域之间相互区隔,分别属于不同系统也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进行收集,不能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更加完整的综合信息档案。

基础信息和“身份”并不完全相同,尽管人们在讨论实名制时经常用“身份认证”来代替。因为普通人在不同的领域可能拥有不同的身份,在政治领域是“公民”,在经济领域是“消费者”,在单位、家庭、社交场合都拥有不同的身份,受不同的伦理和规范约束,其积累起来的相关信息也各不相同,例如在家庭中的信息就无法适用于职场,也没有意义。由于目前国家肩负着社会保障、医疗、金融、电信等重要领域的服务,这些专门领域也强调对公民身份的认证,而且是涉及国家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身份,只有这些身份信息才会由国家专门进行认证,它们代表了享有这些权利、履行相应义务的资格。

因此,国家的网络实名制认证视网民为“公民”,它只关心网民是否有资格使用某种网络服务,是否从事了合法活动,并不关心用户通过这类网络服务留下多少私人痕迹和信息,也并不关心公民在无数领域中不同身份。上一篇的描述主要是按照互联网“内容层—代码层—物理层”展开的,如果把国家零散的实名制意图放在这个路线图中观察,就会发现一条清晰的脉络。在内容层,国家针对主要的网络服务商力图推行,但成效不大,要以补贴的形式换取服务商的支持。在代码层,还没有通过实名认证来约束编写代码或改变操作系统的措施,但通过网站域名的实名制注册和登记备案,基本上掌握了全国网站的信息。在物理层,个人电脑的宽带接入由实名制注册登记,网吧作为大规模终端要求对用户进行认证,但是非经营性的无线网络还没有被强制要求。作为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手机实名制正在推进,而且可以实现把三个层面整合在一起的目标,这样就可以通过一个层面的认证来间接对用户另一个层面的活动进行认证。这样的目标在个人电脑时代的互联网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就国家而言,实名制恰好是分散架构年代才需要进行的工作,而且针对的是三个不能整合的层面,这样才有助于确保用户在不同层面上的隐私、表达和创新活动不受干扰侵犯。目前这样的未来正在不断受到侵蚀。

一个主要原因是互联网安全问题,2010年3Q大战的背景就是猖獗的木马盗号行为。尽管腾讯和奇虎的目的是想成为互联网的“一站式”入口,但真实的安全问题首先必须得到解决。在Windows系统上,普通用户拥有很大自主权进行设计和创造,但也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因为他时刻面临着来自新木马和病毒的风险,这些风险也是从未经认证的使用者手中产生的,并借助互联网的原初架构得以广泛传播。如果网络服务商凭借庞大的用户群提供一站式服务,取代操作系统,并对其平台上的服务进行审查,将极大改变开放的架构,削减互联网上的创新和表达,但会得到大多数用户的拥护。 如果一站式平台服务拥有自己的定制手机,并同电信运营商合作,对用户进行认证,那么将出现最为完美的实名制。

然而国家没有动力促成这样的网络不同层面的整合,而是维持前互联时代的信息相对区隔状态,不同的政府机关只有动力推进自己领域的管理行为,即使这种整合能够给实名认证带来更多便利。这就是为什么当互联网将不同媒介形式的信息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国家仍然要按照不同的主管机关进行分类管理。只要政治目标能够在协调合作下实现,对国家而言,这样的认证就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商业力量而言,这样的认证反而不够有效率,无法实现商业目标。

在前互联网时代,人们会深深地伪装偏好,从而带来公共领域内的意外社会后果。 国家若想强化治理能力、事先预防,就要在基础认证的基础上深入社会身份认证,不仅要知道究竟是谁使用了何种服务,还要知道他为什么会使用,根据私人知识预测其将会采取的私人和集体行动,判断这些力量如何对公共事务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更为深入地渗透进社会底层。尽管这一切在互联网上逐渐变得可行,但单纯的政治动力仍不足以激励政府部门从事这项工作,从推行绿坝软件的失败就可以看出。为实现治理目标,政府会与商业力量合作,利用其受商业利益驱使的技术,才能弥补管理能力的不足,地方政府采购的舆情监测系统已经充分展示了这一合作的前景。

商业力量把网民始终看成“消费者”,而且会跨领域地永无停息地消费。尽管用户也成为了信息生产者,但首先是为了新经济而生产大量的信息。它抹平了网民身份的多样性,不关心任一领域内的伦理规范,只关心在每一领域如何能够向网民推销他们最想要的产品和服务。新经济的商业模式主要靠广告与增值收入,它们都依赖于对网民信息事无巨细地搜集、整理、加工、聚合、使用、买卖,从而预测用户的个人偏好甚至想法,进一步推荐商品和广告。新经济的特征之一是利用免费的信息吸引用户,并诱导他们提供个人信息,将前互联网时代的自然信息与社会信息统统变为有价值的资产,例如人的地理位置、社会关系、友情、情感与想法。如果放在实名制背景下,就会发现,商业的逻辑同样需要人的真实信息,一方面,他们提供网络平台塑造出和线下交往一样的环境,使用户可以以实名进行交往,用户的真实信息不仅对社交有用,更可以使服务提供者精确定位用户的身份和偏好,从而投放广告;另一方面,在不需要用户提供个人信息的服务中,服务商同样可以根据已有的内容进行分析,它并不关心究竟是哪一个用户正在使用其服务,而是关心推荐的广告是否和用户披露出来的信息相互吻合,以及用户是否点击了广告或者购买了增值服务。

如果说一开始用户的信息正零散地分布在各个领域,那么互联网新经济要做的正是将这些零散信息聚合在一起,形成跨领域的个人数字档案。这些档案要比不同领域的机构所搜集的更加仔细精确,因为它们是用户自愿或者不经意提供的,用户在网络上的任何行为都可以被整合进统一的档案中。这样,原来得到区隔的信息再次被整合,用一个领域的信息认证另一个领域的信息,例如,SNS网站和视频网站合作,不仅知道我的真实信息,同时也知道我喜欢看的视频,就可以间接地在SNS上面向我推荐,这是我意料不到的。这种做法并未直接侵犯传统个人隐私,因为首先,是我主动在SNS上披露个人信息;其次,所有网站的用户协议并不把用户的偏好和浏览信息列为隐私,否则它们就无法开展业务。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我是否同意这样的做法:将我在不同时空内的偏好和行为加以综合,形成我无法控制的档案,并永远被商业力量使用。

当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搬到互联网上的时候,随着信息的大量积累,人们越来越不可能轻易放弃某一种信息服务,对信息服务商而言,每个人的唯一账户就是利润的来源,它将努力打造一个生态系统,使用户更加安心地使用服务,提供新的社会身份信息。首先,它必须克服安全问题,只有改变互联网原初架构,实现三个层面的整合,才可以向用户保证绝对安全;其次,它需要培育信任系统,人们的交易、社会交往、合作都需要在可信的环境中开展,这将引导我们再次回到上文对陌生人和熟人圈子的区分,它会按照用户对不同交易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信任系统,例如微博的信任系统就不同于电子商务的系统;第三,它将引导用户逐渐进行实名注册,并承诺不会泄露隐私,从而在未来用户的生物信息(指纹、手掌静脉、面部特征、脑电波)都可以用来作为唯一的认证方式,这将比国家的认证更为精确有效。总之,它会根据用户的自主判断,决定是否披露哪些信息,以便形成对用户自己和他人的有效约束。只有拥有对整套生态系统的知识,及时区分用户以不同身份进行的活动,才是新经济和人工智能的最高境界。新的生态系统正在形成,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划分领地,提供从数据传输、硬件到软件、内容的一站式服务,每个人将成为几大割据势力的新臣民,转换身份的成本将变得更加高昂。

更重要的是,新经济在经济利益的吸引下,在资本的驱使下,有无穷的动力和精力去开发这样的生态系统。问题不在于认证技术本身(国家更能够不计成本为政治目标而聚集人力物力开发更加先进的认证技术),而在于系统搜集分析用户信息这样的想法,新经济会想尽一切办法搜集信息(例如谷歌的街景车搜集人们通过无线上网的信息,以及间谍软件Carrier IQ搜集用户通过手机按键输入的信息),没有力量能够阻止它们,而国家远远没有这样的动力和精力从事类似的大规模计划。这就是为什么在上一篇介绍的诸多实名认证方式中,按照商业逻辑进行设计和提供认证服务要更加强大和有效,商业力量从不满足于用户的基础信息,它们需要的是用户全面的社会信息,这无疑对国家能力提出了挑战:国家在何种情况下能够提供商业无法提供的服务?究竟为了什么目标?以及,要如何想象网民的身份?

(本篇和上一篇原载于《首都网络文化发展报告》(2011-2012),有改动)

网络杂谈

1 Comment

  1. ma · 2013-1-10 Reply

    首先,得看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是集权的、专制的,还是民主的?如果是集权而又专制的,那么,通过网络自由地发表个人观点,将可能增加个人被压制、被搜索的危险,因此,实名认证将可能导致个人权利的失落(被政治强行管制)。或者是民主的国家,我是说“真正”的民主的国家,那么他首先是尊重人的言论自由的,维护人权的。因此,对于任何可能伤即国家肌体健康安全的言论都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尊重。只要不是以推翻政府的名义发表,而是以积极的心态改善政府的管理和促进政府的合法执政,那么,实名制认证,反而能够助推某些领域有识之士,尤其是责任心较强的人士的更好参政。因此,实名认证这一规则必须要放到不同的国家政治体制下来看待,而且这一规范也必须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如果以“实名认证”为借口,达到国家的目的,这将是很大的危险!对于公众的安全将可能带来潜在的危险!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