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法治论衡》改版:第五、六辑
《清华法治论衡》在经过长达一年的酝酿和筹划后,第5、6辑将于近日全新出版。它在定位、主题、风格、装帧设计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整与改进,希望能使读者耳目一新。
新版《清华法治论衡》的首期专号为:“法治与法学何处去?”,分上下两卷出版。本专号统合了来自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以及台湾大学等著名院校和机构的16中青年学者,将从宪政、言论自由、行政法、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刑法、民法、国际法等各个领域展开深入探讨与评析。本专号旨在追问:当代中国法治与法学将“何去何从”?
《清华法治论衡》旨在关注重大法律问题,探索法律义理,弘扬法治精神,守护社会良知,伸张人间正义。在风格上,它力倡平实言理、从容著文,鼓励通畅明快、优雅隽永的文风,而希望尽量避免旁征博引、玄奥晦涩之论;若非特别需要,所有文章可免除注释之劳、说明之累。新版《清华法治论衡》每期将集中于一个主题,进行深度讨论,并以专号形式推出。
《清华法治论衡》现设三个栏目:1.主题文章,由围绕主题专号的法学评论文章组成,一般由相关领域的中青年法学专家执笔;2.法苑品茗,主要由法律书评组成。3.文心法言,该部分将主要由富有文学美感的法学随笔、杂文、诗歌等组成。改版后,编者期望它既有别于一般学术期刊,也有别于流行的法学随笔类读物。
《清华法治论衡》自2000年创办以来,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期间承蒙作者的惠助和读者的厚爱以及出版社的支持,得以延续至今。值此改版“新装上市”之际,再次向各界深致谢意,并期待你们的继续关注与改进建议,使它更有个性与风采!
《清华法治论衡》编辑部
2004年12月20日
卷首语~~~~~~高鸿钧
主题文章
宪政的趋势——中国与世界~~~~~~贺卫方
法治与宪政四题——一位保守主义者的反驳~~~~~~海伦民
走向宽容性——言论自由的法哲学漫步~~~~~~吴伟民
台湾的法律与社会~~~~~~林 端
无声的中国刑法学~~~~~~周光权
刑事诉讼十大问题研讨~~~~~~易延友
中国行政法学的时代挑战~~~~~~田思源
国际法——变动世界中的公平与正义~~~~~~李居迁
法苑品茗
法史学著作的典范——读《中国家族法原理》~~~~~~刘广安
晚清司法改革之真实记录——《各省审判厅判牍》简介~~~~~~李启成
布莱克斯通法律哲学的两张面孔~~~~~~仝宗锦
文心法言
“权利”一词何处来?——取自东瀛,还是“回归词”?~~~~~~申卫星
法学博士学位论文:学术与策略之间~~~~~~吴玉章
“开卷有疑”之《迷失的律师》~~~~~~闻过则怒
编后记~~~~~~编 者
卷首语~~~~~~高鸿钧
主题文章
商法,这只寄居蟹——兼论商法的独立性及其特点~~~~~~张 谷
中国民法随想录~~~~~~韩世远
转型中的中国民事诉讼制度~~~~~~傅郁林
中国知识产权热点评论~~~~~~崔国斌
组织、市场与政府的协调与调整——经济法的回顾与展望~~~~~~邓 峰
中国的环境法治——任重而道远~~~~~~汪 劲、王明远
国际私法争议问题浅议~~~~~~李 旺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际经济法的研究范式~~~~~~徐崇利
法苑品茗
波斯纳印象~~~~~~张芝梅
昂格尔视域中的法治~~~~~~赵红军
何妨吟啸且徐行——卡多佐的司法经验主义进路及其内在张力~~~~~~刘 辉
文心法言
法律现代化:中西之辨~~~~~~聂 鑫
自由之精神 独立之理念~~~~~~延 友
法学的品性~~~~~~支振锋
法舟鱼书三则~~~~~~三 思
编后记~~~~~~编 者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本为曹雪芹惋惜探春之语,却让人联想到鲁迅。此乃巧应迅翁之见:一部红楼,见仁见智,各得命意!
迅翁当乱世,鸷夷横行,国土沦陷,专制肆虐,枭雄逐鹿,“黄神啸吟,白眚舞蹈” ,“民声寂寥,群志幽閟”。然“天下兴亡,庶人有责”,先生少时便“志沉于萧索,虎啸于伏藏”,“留独弦于槁梧,仰孤星于秋昊”。自负笈东渡,先生始学矿业,冀实业以救国;继则习医,期拯病夫于羸弱;后有感体壮仍不免屈受外辱,遂弃医而从文,挥笔“撷华夏之古言,取英美之新说”,“识玄冬于瓶水,悟新秋于坠梧”,“纾自由之言议,尽个人之天权,促共和之进行,尺政治之得失,发社会之蒙覆,振勇毅之精神”。
清末民初,“礼乐偕辫发以同隳”,“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政治黑暗,官场腐败,豺狼当道,鹰犬塞途,大王胡行于上,蚁民乱碰于下。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官府几成现世阎罗,军阀多为吸血魔鬼,草菅人命,杀害清流,嗜血成性,屠戮青年……然“虐政何妨援律例,杀人如草不闻声”,凡倒行逆施皆假借“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面对黑暗世道,“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先生拍案而起,挺身而出,正视流淌之碧血,揭露暴政之罪孽,戳穿愚民之谎言,抨击荒诞之时弊。先生啸傲笔海,横眉冷对千夫指;挥毫急书,怒向刀丛觅小诗。
“五四”以后,“情性与缠足而俱放”,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学,花样不断翻新,虽成多元之势、多样之局,然良莠混杂,泥沙俱下,粉饰黑暗之官样文学,拥慧清道,伛偻奉迎;
提倡幽默之闲适文字,自我陶醉,逍遥超脱;鸳鸯蝴蝶之作品,不谈风云,专恋风月;三角四角之小说,收罗猥谈,写成下作。先生以为,凡此种种,乃“黑暗”之“装饰”,如同“人肉酱缸上”之“金盖”,“鬼脸上”之“雪花膏”也。其时文坛乌烟瘴气,附势奴才、拜金崽子、洋场恶少、革命小贩、“充风流的富儿”、“装古雅的恶少”、“销淫书的瘪三”,无奇不有;毒蛇化鳖、乡妇产蛇、冤鬼索命、“一品当朝羹”、“滑溜翡翠汤”、“乌鸦炸酱面”,作品五花八门;各家笔墨相讥,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如妇姑勃豀、叔嫂斗法,而右翼之黑枪、左翼之暗箭,更为难躲难防,文场如战场,杀气腾腾。面对如此混沌、阴沉而离奇变幻之局,先生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特立独行,纵横捭阖,逆浊流,挺傲骨,斥骑墙,斗邪恶,照秽水,看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以“匕首”与“投枪”,刺向一塌糊涂之时政;以冷嘲与热讽,使种种丑类现形:红头阿三、卷毛巡捕、洋人走狗、土产汉奸、投富赘郎、作态西崽……;先生以体贴与同情,为弱者鸣不平,为卑者争权利,为冤者伸正义,相形之下,此等“深夜街头”“地摊”上之“几个小丁,几个瓦碟”,其生命之强,锋芒之锐,感召之深,影响之广,远胜于崇论宏议、鸿篇巨制以及峨冠博带之大文!
政如飘风,民如野鹿;专制既久,奴性渐成。对于愚蒙之民众,悲惨之同胞,先生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始则彷徨,继而呐喊,于“无声的中国”发出觉醒之强音。先生始终心存种种疑问:为何“中国人向来”“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为何“中国太难改变”,以致“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为何国人“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为何“麻将桌边,电灯代替了蜡烛,法会坛上,镁光照出了喇嘛……每一新制度,新学术,新名词,传入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乌黑一团,化为济私助焰之具……”?为何“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安慰”,“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为何有些国人“安于‘自欺’,由此并想‘欺人’,患着浮肿,而讳疾忌医,但愿别人糊涂,误认他为肥胖”?为何“暴露幽暗不但为欺人者所深恶,亦且为被欺者所深恶”?为何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仍甘于“莫作乱离人,宁为太平犬”?
先生之种种疑问,实则潜含 “爱和憎的纠缠,感情和理智的冲突,缠绵和决撒的迭代,欢欣和绝望的起伏”。先生以为,此种国民性之养成,或因压人之专制,或因吃人之礼教,致使国人“弯腰曲背,低眉顺眼,表示着老牌的老成子弟,驯良的百姓”。作为一种药方,先生力倡民主,反对专制;疾呼自由,反对束缚;狠揭伤疤,反对护短,以期改造旧奴性,熔铸新民魂。先生确信,“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 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先生一生运交华盖,风雨如磐,“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然先生身临逆境,从不悲观,绝不放弃,矢志目标,坚韧不拔。“且介亭”内,“心事浩茫连广宇”;“三闲集”中,“于无声处听惊雷”。先生以为,古老中国已渐觉醒,“乃如雷霆发于孟春,而百卉为之萌动,署色东作,深夜逝矣”。于是,一切勇者之反思与追问,所有志士之探索与追求,乃“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前驱者的爱的大纛,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先生一生挚爱耸听之“危言”而深恶动听之“美言”,因为“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
迅翁早已乘鹤仙归,故国业沧海桑田,然“战斗正未有穷期,老谱将不断袭用”。先生之文颇多醒世恒言、喻世明言与警世通言,故常读常新;先生之语如绍兴老酒,韵味绵长;若空谷足音,惊世骇俗;犹冬日惊雷,振聋发聩。先生虽以文学为业,然口头笔端始终呼唤民主,吁求自由,崇尚法治,捍卫人权。编者秉承先生之精神,特约法界同仁,得专题文章十六篇,组成五、六两辑专号,诘问“法治与法学何处去?”反思当代中国之法治,省察时下中国之法学,重在把脉病症,指出症结,期与读者诸君一道思考,寻求药方。至于这些“诊断”是否确切,“下药”是否对症,则另当别论。
呜呼!
“大江日夜向东流”,“文章得失不由天”。
“英雄多故谋夫病”,“我以我血荐轩辕”。
高鸿钧
甲申年八月于清华园
一本连续出版的文集小书,在官方的核心大刊面前,如同民营小作坊面对国有大企业,属于“另册”,位居边缘。编者虽苦心经营,但仍每每感到气力不支。幸得同仁的扶持和读者的鼓励,这种边缘的“另册”得以延续下来,且逐渐找到一点儿感觉,颇有些起色了。但它毕竟不能与“核心”们相提并论,当然就更无吞象之心了。
“论衡”5、6辑由16篇主题文章组成,名之曰“法治与法学何处去?”,编者寄望这些文章能够平实言理,从容议论,行文通畅,而不旁征博引、抽象论证、繁琐注解,以使作者与读者能够轻松交流,自然沟通。这两辑还有另外两个栏目,分别称作“法苑品茗”与“文心法言”,各由一些书评和短文组成,其风格正在探索中。还有,本辑重新设计了封面,但这本身并不标示一个新的开端,不过是更换一件衣饰罢了。
值这两辑付梓之际,首先感谢诸位作者的支持,没有他们赐稿,编者难为无米之炊。其次,我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胡苏薇、方洁女士和马庆洲先生,没有他们一如既往的关照,“论衡”恐怕难以维持至今。最后,还要感谢几位研究生,刘辉参与了具体策划和承担了编务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马剑银、赵红军、俞静贤、肖浩、钱济平、鲁楠同学也参与了部分编辑和校对工作。没有各位同学的协助,我将不堪编务重负,也许早就“洗手”了。
缓缓归雁迷秋迟,悠悠天命不自知。
论衡新辑付梓日,恰是甲申月朗时。
就用这段闲话作为结尾吧。
编 者
甲申年八月
《清华法治论衡》第5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定价:19.50元。
《清华法治论衡》第6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定价:18.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