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by: 爱德布克

《经济学家》2012年最佳图书

参考:《经济学家》年度最佳图书:2011201320142015201620172018

分为政治、传记、历史、经济、科技、文化、文学七类:

The best books of 2012 were about Richard Burton, Titian, Rin Tin Tin, the revolution in Iran, the great famine in China, secret houses in London, good oil companies, bad pharma and management in ten words

Politics and current affairs

The New New Deal: The Hidden Story of Change in the Obama Era
The New New Deal: The Hidden Story of Change in the Obama Era
. By Michael Grunwald. Simon & Schuster; 528 pages.
The most interesting book so far about the first Obama administration and what the president’s $787 billion stimulus package was actually spent on, by an award-winning author and journalist. Even Republicans should read it.

The Immigrant Exodus: Why America is Losing the Global Race to Captur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he Immigrant Exodus: Why America is Losing the Global Race to Captur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 By Vivek Wadhwa. Wharton Digital Press; 106 pages.
A nation that can attract the cleverest people in the world can innovate and prosper indefinitely. An Indian-American technology entrepreneur and academic explains how America is forgetting this crucial lesson—to its cost.

Richard Posner: How Many Constitutions Can Liberals Have?

America's Unwritten Constitution: The Precedents and Principles We Live By

Richard Posner: How Many Constitutions Can Liberals Have? (Or, A Lawyer’s Dozen)

(A book review of Akhil Amar, America’s Unwritten Constitution: The Precedents and Principles We Live By)

An excerpt from the beginning part:

Actually, despite the book’s title, it is not two in one—it is twelve in one. There is not just one unwritten constitution, in Amar’s reckoning; there are eleven of them. There is an “implicit” constitution, a “lived” constitution, a “Warrented” constitution (the reference is to Earl Warren), a “doctrinal” constitution, a “symbolic” constitution, a “feminist” constitution, a “Georgian” constitution (the reference is to George Washington), an “institutional” constitution, a “partisan” constitution (the reference is to political parties, which are not mentioned in the written Constitution), a “conscientious” constitution (which, for example, permits judges and jurors to ignore valid law), and an “unfinished” constitution that Amar is busy finishing. All these unwritten constitutions, in Amar’s view, are authoritative. And miraculously, when correctly interpreted, they all cohere, both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the written Constitution. The sum of the twelve constitutions is the Constitution.

One is tempted to say that this is preposterous, and leave it at that. But it is an attempt to respond to the felt need of professors of constitutional law, and of judges who rule on constitutional cases (particularly Supreme Court justices), to find, or at least to assert, an objective basis for constitutional decisions. On the eve of the Supreme Court’s decision on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the Affordable Care Act—a time of liberal panic—Amar was quoted as saying that if the Court invalidated the act “then yes, it’s disheartening to me, because my life was a fraud. Here I was, in my silly little office, thinking law mattered, and it really didn’t. What mattered was politics, money, party, and party loyalty.” But the constitutional “law” that matters to Amar is not what other lawyers understand law to be. It is a palimpsest of twelve constitutions, only one of which is real.

刘忠:规模与内部治理:中国法院编制变迁三十年

晚近以来,程序正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认为只有经由“中立第三方”主持、双方当事人平等对抗下的三角结构,所得出的结论才是唯一可接受的结果[1]。其方法论立场系出于自然科学:古典物理学为便利研究,将运动中的物体如赛马、帆船等视为一个可以不考虑大小,无体积、形状的“质点”(mass point),从而引入几何学坐标系进行计算。近代以来,人文、社科研究受自然科学研究方式影响甚重[2]。然而,人文、社会研究中,这种方式的物理简约却可能自我斩断能对事态作出真正有力的解释的因果关系项。

将法院看作一个“质点”在程序法内跃动,忽略了法院是一个有着复杂的内部结构关系的组织,忽视了法院的构成尤其是编制规模导致的内部治理所产生的组织内行为会对组织外程序的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对三十年(1978-2008)中国法院编制规模作出尽可能细致的数据变化描述,以此为逻辑起点,在“内部组织结构——外部程序行为”这一视域下,展开对以下问题的初步分析:

政治治理观念转型,将更多公共治理职能转移给法院担当,由此导致的三十年法院编制规模巨观化,使得法院内部组织出现了非预期的后果,即表象上的日趋坚硬的科层化,及由此所导致的结构上的困境,即司法行为的作出,被内部组织样态所决定,产生巨大的负外部性,原本期望的国家政治治理方式转变目标恰恰因追求目标的手段自身而被削弱。在学理上,以法院为中心的法治化新叙事,获得了正当程序理论“中立第三方”命题的理论支持。在不反思这一命题的前提下的诸种对策,被1998年以来的司法改革经验证实效果不彰。法院编制激增,不仅带来司法效率问题,也导致了新的“宪政时刻”问题。

在法律的天平上——王立军案件庭审及案情始末

话语标本 · DISCOURSE SPECIMEN

新华网成都2012年9月19日电(记者李斌 杨维汉)9月17日至18日,王立军涉嫌徇私枉法、叛逃、滥用职权、受贿案在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一法庭依法开庭审理。

法庭上,检察机关出示了有关证据,王立军自行委托的两位律师进行了辩护。法庭宣布择期宣判。

冯象:《信与忘:约伯福音及其他》

冯象:《信与忘:约伯福音及其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ISBN: 9787108040299.

好人为什么受苦?这道难题,是所有宗教传统与一切社会理论、政法实践都致力于回答的;但因为关乎世人的信仰,就永远在争辩之中。

本书可看作是一个译经人和法学家的探索。作者用优美的严峻的文字,邀请我们一起诵咏圣书、阅读历史、评说戏剧、涉猎法律同文学各个领域,并为我们再现了希伯来圣经《约伯记》的“朴素、圣洁、雄健而热烈”。

信与忘:约伯福音及其他目录

刘忠:条条与块块关系下的法院院长产生

摘要:条块关系是不同于西方学术典范的解释中国现象的中国叙事框架。在中国政治予境中,较之中央地方关系更重要的是条条与块块关系。在地方法院院长产生的问题上,作为块块的上级党委和本级党委与拟任职法院的上级法院之间,对人选各有不同支配关系。在武装夺权年代确立的“块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地方治理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新的政治考量意义。

关键词:条块关系 法院院长产生 地方治理机制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ao system (vertical) and kuai system (horizontal) is an unique interpretive framework of Chinese issues tha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existing paradigm of western scholarship. In China’s political context, such relationship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of central-local governments. As for the generation of local people’s court’s head, different dominating powers exist over the head candidate among higher Party’s Committee , local Party’s Committee and higher people’s court. The local governing mechanism of “kuai system is prior to and correlated to tiao system” shaped during the revolutionary period has acquired a new political significance under the current market economy.

Key words: relationship between tiao and kuai, candidate of local people’s court’s head, local governing mechanism governing mechanism

传统政治学、宪法学,受西方学术范式影响,高度关注中央地方关系。[1]但西方学术植根于西方经验,不可完全通约于中国问题。中央地方关系在毛泽东时代,是中共中央和各中央局、中央分局、省委(区党委)、地委、县委、区委的权力分配关系。在当代,主要是中共中央和省、市、县/区委的关系[2]。虽然全国人大、国务院和各省、市、县的人大、政府之间也有上下协调、权力划分关系,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实行党委一元化领导,地方人大、政府、政协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都要首先服从同级党委的领导,因此,中央与地方关系最终是党内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省、市、县/区委员会的权力层级关系。

在中国的地方治理中,本文认为最重要的是条块关系。条块关系,是在中国共产党地方政治治理中出现的特殊政治形态,其中的条条指的是从中央到地方纵向的、工作性质一致的部门体系,如最高法院、高级法院、中级法院、基层法院。块块指的是中共中央、省、市、县/区地方党委。之所以称谓条条、块块,盖来自于一个知识隐喻(metaphor):在对机构设置进行图状表示时,相同工作性质的机构以条型的树状图表示,而所有的这些机构又均置于一个地方行政区划内,地方行政区划在平面地图中一块一块的标绘,拼成一个更大的区划,而每一级区划都由该级地方党委统一领导。

条块关系比中央地方关系形态更复杂,对现实的中国政治实践影响更大。条条与块块关系之间的权力配置中最重要的是人员任用权力的分配,条与块各自权力量的大小最主要表现为人员任用上的决定权份量,财税汲取的支配权划分只居于其次。由于非家产制[3]下的官员,都只向产生自己的官员负责,所以不管是条条还是块块,都清晰地意识到只有管住人,才能管住事;管住人,人事两全;只管事,管不住人,人事两空。

1990年代以来,鉴于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的抬头,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开始强化最高法院对全国各级法院、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在组织人事任命、审判、行政装备等事务上的纵向一体化[4]领导。这最突出的表现在地方法院院长的任命上。在地方法院院长这一重要组织任免上,块块中的上级党委行使决定权,条条中的上级法院和本级党委,分别行使协管、建议任免权,由此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形态日显复杂。

法院院长在法律、干部组织人事规定内的任职资格以及地方人大在法院院长产生上的分量和其他技术性的约束,我另文细述。本文仅力图在制度细节上通过地方法院院长的任命,来展示政治治理如何在条块之间推动;以条与块之间在法院院长任命上的权力分配比为表述对象,考量政治决策对国家内部政治控制的不同思路。司法的政治意义,至少是学术分析理路上以政治入司法,是理解当代中国司法的一个走不出的背景。[5]

我为什么不玩“职称游戏”:对话“拒评教授”谌洪果

谌洪果按:本访谈载于《北京晚报》2012年5月7日第18版,感谢周明杰的采访,并感谢宋溪的素描。这是我更为系统全面的对为什么不参评教授的思考。由于版面所限,发表时有所删节,这里贴出的是完整版。

高校进入职称评审季,丑闻接二连三。刚刚过去的周末,湖南曝出职称评委在宾馆“开房收钱”,后经查实通报被终止评审专家资格;上周,武汉大学也曾曝出疑似职称评审导致的教授打架事件;与此同时,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谌洪果公开在媒体上发文表态,详细阐述自己不参加教授评审的理由。网名为“御史在途”的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在微博上评论说,“这方面的问题非常严重,条件再好的教师,不随俗也可能被潜规则。”

高校职称评审究竟水有多深?在公开表态不参评教授背后,到底有怎样的背景和考量?新闻观点对话了身处焦点之中的谌洪果——

新闻观点:为什么会作这种公开表态呢?

谌洪果谌洪果:对于不再参评教授一事,我其实在四年前就已经做出了深思熟虑的抉择。武汉大学出的这个事件,只不过为我公开表达自己的看法提供了一个契机。

我并不是一个标新立异的人,所作所为,大都出于职业的本分。我2006年博士毕业后在西北政法大学很快就评上了副教授,当时与我同一批进校的好几个学术上很有活力的年轻人,4、5年之后都评上了教授。几年来,许多领导、朋友甚至我的学生都在不同场合都在询问我怎么还不评教授,对我极为关心,然而就我内心感受而言,我实在也被问烦了,所以就趁这个机会做个明确的表态吧。

新闻观点:您自认不是一个标新立异的人,但是您的做法并不常见,而且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应,您这种行为难道不够标新立异吗?

谌洪果:我不认为这是标新立异,就我所知,在法学圈,有不少非常优秀的大学老师早已做出了这种选择,他们以实际行动不参与这个游戏,甚至有人比我更潇洒,连讲师也不参评,只要能给学生授课就行。我最多说出了他们的想法而已。产生这么大的反响,是我没有想到的。这两天我也在分析为什么会引起如此热烈的关注,我想大概有几个原因,一是社会公众对于当下许多教授的欺世盗名、名不副实颇有微词。在今天这个越来越开放和自由的时代,面对一些重大公共事件,人们发现许多所谓的教授专家发言违背常识,不讲逻辑,视野狭窄,让人大跌眼镜;二是中国高校建设表面轰轰烈烈,却始终难以产出一流学术成果,学术腐败问题被不断揭露,人们对此极为不满;三是大家对大学教育本身的失望。许多已经接受过或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人,不幸地发现自己最为宝贵的四年青春年华,却在大学里虚度。没有遇到好老师,没有学到真本事。总之,我的这篇文章能够引发大学内外的共鸣,说明整个社会对于中国的大学教育和大学教师,还有很大的期待空间。

刘忠: 被识别的几率:非法取证程序性制裁的构成性前提

两高三部《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两个证据规定[1],在极高的被期待中颁布。细析条文,这两个规定是给办案人员提供了一个比较细致的办案指导守则、工作操作的引导指南,在对非法取证进行程序性制裁具有实质作用力的条款上,该规定并没有超出的制度增量,区别对待以非法方法获取的言辞证据和书证、物证的证据能力这种做法,也仍是沿袭了两高对1997年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各自所作司法解释中的规定。

消除以刑讯逼供为主要表现的非法取证,从1980年刑事诉讼法实施的30年中,最高司法机关的关注从未松懈过,学界也持续投入研究,但根本的改观并未显现。除刑事政策选择、基础性的社会控制力等社会存在制约等原因外,在纯粹的侦查技术维度,外部观察者对于非法取证,甚至是刑讯逼供这样严重并且易于留下证据的行为,均难以识别、确证,是非法取证无法消解的一个最大的支撑因素。

本文以既有的制度投入在排除非法取证这一问题上何以无效,作为制裁程序性违法的构成性前提的被识别机制在中国刑事诉讼实践中的建立障碍为分析线索,表达程序性制裁规则在排除非法取证这一局部问题上的逻辑弱点,以及构建排除非法取证的强识别机制在中国刑事诉讼法制度、实践中的复杂,以期望能对程序性制裁规则的制度实效获得延展性的认识。

苏力主编:《法律和社会科学》第八卷

《法律和社会科学》第八卷

法律和社会科学》[Law and Social Sciences] 第八卷,苏力主编,法律出版社 2012年。

购买:亚马逊当当网

主题讨论:基层社会与司法

农田水利纠纷与乡村秩序:鄂中w村调查/焦长权
“彻底解释”农民的地权观/朱晓阳
人民法庭对绅权的转化和替代/孟庆友
基层法院办案方式的转变(1982-2008年)/朱涛
基层法院“送法下乡”的行为逻辑——以对西北某基层法院的观察为例/葛峰

评论

“地方政府都市化”策略下的户籍制度改革——以重庆户籍改革为切入点/卢 超
信息成本下的公共执法与私人参与——从“钓鱼执法”事件切入/昊义龙
网络舆情中的风险、认知与规制/胡 凌

批评:两湖平原“混混”研究

法律能否治理“混混”/王启梁/
“乡村江湖”的兴起如何可能/林辉煌
巨变年代的底层、基层与经验研究/易江波
对“混混”研究的质疑/侯猛

海伦民:醉心梦语(六十)官道六爻

毕竟过年了,即便没有儿时盼望的那种兴奋,总要放松一下。网上闲逛,先漂流到“乌有之乡”,瞥了一眼,什么“中国近代有二人看透了中国国民性,一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气到死;另一人用其不争,驭其不幸,乐到死”,云云,不过是些“新生常谈”,实无新意。于是溜达到“八卦社区”,但见《阴符经》、《推背图》、《烧饼歌》以及《厚黑学》一类标题,不外传统政治权谋或命数谶纬,也无新意。突然,右下角是“官道六爻”一条,闪入眼角余光。这标题有些新奇,便觉好奇,遂想点开一睹尊荣:看看这厮属于何等货色。读了一遍,觉得作者虽功力不逮,尚存些许新意,抄在这里,作为大参考之后的“小参考”,对于跻身仕途和沉浮宦海的“同志们”,或有些许参考价值。

一、序曰:“上古之时,人民无别,群物未殊,先哲乃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洞悉人情,观星而释梦,龟卜蓍策。《周易》继《连山》、《归藏》,而成八卦六爻,是故万物由繁而易,百事由疑而夬。一阴一阳谓之道,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乾卦乃八卦之首,元亨利贞,阳刚之极,天龙之属。其上谋王霸之业,中成大人之志,下泽君子之德。卦彖爻辞乃易之本体,而《十翼》中多为附释之言。世移情变,本体虽能守常,附释理应革变。不然,则步刻舟求剑之尘,陷缘木求鱼之愚也。是故洒家观察良久,揣摩多时,而成官道六爻。官道六爻者,只取乾卦六爻之爻辞,略加删削,而全改其象辞,至于《彖》与《文言》则舍之。每爻象辞厘分上下,不唯释义断症,亦点津示方。凡跻身仕途,涉足宦海者,探赜索引,钩深致远,因势取舍,与时进退,则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似乎有望。倘能助其一二,洒家何避穿凿附会之责,偷天换日之罪?呜呼!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海伦民:醉心梦语(五十九)足球与司法:两种游戏一个理

年底岁末,举国轰动的中国足球黑幕,终于进入审判阶段。关于假球、黑哨和贪官的传闻,已审成铁证,正如许多贪腐之案,怀疑变成了事实。国足卷入腐败丑闻的人数之多,时间之久,范围之广,以及手法之拙劣,着实令人瞠目结舌。实际上,对这些“足鼠”如何制裁,已不重要,留下更多的是反思:国足贪腐的黑幕和潜规则,为何与如何得以形成和存续?两队竞赛类似两造相争,而足球裁判与司法裁判,也颇多类似之处,故而人们自然就将两者,加以联想并进行比较。

(一)足球要有高水平,就需职业化。既然法宝找到了,国足就要腾飞,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当然,国足也从娃娃抓起,喝着健力宝的“六小龄童”们,受到的专注和欢送,远胜于秦朝东渡采药的童男童女。他们带着国人的重托,潜伏到号称足球之国的巴西,取经偷艺,数年之后才曼声光环荣归故国。1994年,甲A联赛职业化;10年后,甲A升级为中超联赛。于是,职业化的中超联赛声势浩大,又是升降级,又是引进外员,又是制定裁判规则和奖惩制度,如同当时刚刚启动的市场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这么多人口中,残疾人都比英国人多,腿脚利索且酷爱足球者,自然不乏其人。不久,雄赳赳气昂昂十六方阵就形成了。国人虽然没有欧洲或拉美队员那样人高马大,却也无妨。人家日本和韩国的队员也都体形弱小,甚至朝鲜看似营养不良的足兵,竟也能与欧洲和拉美强敌,一拼高下。国足的比赛也开始有模有样,而观众夜渐入佳境,看得如醉如痴,球迷则近乎神魂颠倒。然而,人们逐渐觉得比赛有些不对劲,但不知问题在哪里。直到足球黑幕大白天下,观众才知道被“三黑”给黑了:球员的黑脚、裁判黑哨和官员的黑心。

(二)与足球类似,中国“文革”后告别了人治,走向法治,而法治需要司法公正。于是,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司法步入职业化之路,程序机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法袍穿上了,法槌也敲响了,甚至对抗制的机制也引入了。人们为之欢呼雀跃:中国司法公正有望了,无需寄望包公、海瑞和况钟那些青天大老爷了。然而没多久,人们就觉得,向法院讨说法,如同进医院求健康,有些不对劲,但有不知问题出在哪里。稍后,从基层法院到最高法院,腐败法官的黑幕相继曝光,于是人们才发现,自己被“三黑”给黑了:当事人的黑钱、法官的黑判以及操控法官的黑手。

海伦民:醉心梦语(五十八)朝鲜太阳陨落时

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突然逝世,21世纪的金太阳也随之陨落。这是2011年底轰动世界的一件大事,颇值得唠叨几句。

(一)据朝鲜官方报道,金正日在为人民操劳的行程中,心脏病突发,不治身亡。这至少传达两个重要信息:一是金正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劳动的旅途中,而这与他作为劳动党领袖的身份,名副其实,正如革命党人死在革命中;二是他逝世的病因,不是外界所谣传的癌症,真正的伟人秉承天命,绝不会得那种绝症,而心脏这玩意就保不准了,钟表也有停摆时,汽车也有灭火时,上帝也有打盹时。关于上帝打盹,尽管圣经没有记载,但上帝毕竟需要休息,否则,创世工作会持续下去,而不仅仅只持续六天。

(二)送葬的场面十分震撼。大雪纷飞,天地白成混沌,为逝者裹素,使生者增哀。数十万军民,40公里送行,灵车经过凯旋门、金日成广场、统一大街,沿途一片嚎啕,惊天地而泣鬼神。说北京奥运无与伦比,国人就屁颠屁颠,有些人甚至高兴得屁滚尿流。其实,那个“unexceptional”译成“无与伦比”,颇可存疑,不过是“与众不同”罢了。朝鲜的这种送葬场面,那才堪称无与伦比。这如丧考妣的情怀,本是从中国学得,父母突然撒手人寰,子女自然悲痛欲绝。很可惜,中国自己却逐渐放弃了这种传统。这种场面足使中国领袖欣羡,也更让西方政要嫉妒。三十多年前,他老人家逝世时,国人也悲伤走一回,但只是啜泣,让人真假莫辨,一如恋爱只是暗恋,使对方虚实难猜。不久,国人就开始潇洒走一回了: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6 of 34
234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