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 · SOCIAL SCIENCES

沈明:交叉学科研究的启示与风险:简评“海瑞定理”

……怎么开展(毋宁说重建)批评呢?我想可以从苏力教授“开刀”,首先批他。道理很简单:批判必须从名副其实的权威或真正“危险”的高度开始。况且不批苏力也不行,他是你们的老师。按照北大的光荣传统,他受聘在北大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当各位的批判对象。……不跟他较量一下,学生和学术怎么进步?——冯象

“海瑞定理”是苏力老师始于2006年的一项研究。就发表的文章来看,这项研究的缘起是,作者不同意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对海瑞《兴革条例》中一段文字的分析及其影响甚广的关于中国传统司法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推论(“传统中国‘以熟读诗书的文人治理农民’,法律的解释和执行都以儒家伦理为圭臬,缺乏数目字的管理传统,因此中国没有发展起来现代的资本主义”)。苏力老师的研究,从同一段文字材料出发,经过精湛细致的分析,归纳并论证了两个“海瑞定理”,最终力求在这个问题上打通古今与中西,将海瑞、科斯、罗尔斯、卡拉布雷西和波斯纳的相关法政理论整合起来(见未刊稿)。中西学术对话的宏观视角与目标彰显了这一学术努力的非凡价值——当然——还有难度,因为这项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之间远非坦途。

 

一、海瑞定理I

海瑞定理I的内容是:“始终如一地依法公正裁判会减少机会型(寻租型)诉讼”,其含义是“只有公正的司法才会真有效率”。关于定理I,首先值得讨论的是其条件中的案件范围和结论中的诉讼性质。为表述方便,我们不妨对中国古代社会中诉讼的类型作一个简单的二元划分,即简单案件和疑难案件。当然,在这个简单二元划分中,所谓“简单”和“疑难”都是宽泛意义上的。说“简单”,也不可能是一清二白——根据司法的一般原理,是非曲直极为清晰的纠纷,不太可能进入诉讼,尤其是在“无讼”的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在存在“申明亭”等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明朝。根据海瑞提供的数字,既然“有60%—70%的案件可以查清,依法裁判。……有20%—30%的案件双方的证据和论证难分高下,无论判决何方胜诉,法理上都不为错;此外有大约10 %的案件……由于没有或缺乏证据,完全无法决断”,那么可以推知,定理I的条件所谓“依法公正裁判”指的是占总数60%—70%的案件,即相对来说较为简单的案件。因为——如李晟在发言中指出的——社会生活中的人们不具备“上帝”的全息视角,无法知道其余30%—40%的案件的裁判是否符合“依法公正”的标准。(这样一来,以与“始终如一地依法裁判”相对的“四六之说”的方法来处断这部分案件,就很可能是有效率的。进而可以看到,为海瑞所“坚决反对”的“四六之说”远非一无是处。)而结论中的机会型诉讼则主要应当属于疑难案件。理论上说,机会型诉讼不排除简单案件的可能,然而一旦简单案件变成机会型诉讼,就可能存在着客观或人为的认知障碍,或者法律适用上的疑难,因而在这个意义上也可归入疑难案件,尽管机会型诉讼大概只占疑难案件的一小部分。《关于海瑞定理I》谈到,海瑞提出通过纠纷预防和教化百姓来达到“息讼”的目的,“两个措施的实际效果只是为古代的‘司法’体制屏蔽或过滤了那些琐细的纠纷……以便官员集中关注纠纷预防和化解机制仍无法消解的、相对重大的或尚无指导性规则的社会纠纷,因此集中使用非常有限的司法资源……更有效率地履行司法的裁判责任。”(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定理I条件中的案件范围和结论中的诉讼性质由此亦可见一斑。这个问题廓清了讨论的场景,对于深入理解和辨析这一定理相当重要。

科斯、王宁:研究中国经济十法

本文来源于《中国改革》 2010年第3期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01日

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 王宁

  静态世界中的资源分配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这个想象中的世界,商品和服务的种类都是既定的,甚至允许把未来的商品和服务以跨期贸易(intertemporal trade)的方式计算在内。此外,生产技术也是给定的。所以,无论从整个系统还是从参与者的角度出发,这都是一个静态的世界。

  就系统的层面看来,这个世界本质上是封闭的,并不存在奈特(Knightian)或者凯恩斯(Keynesian)理论所述的新变化或不确定性。未来世界与现行世界一样可以被明确规定。在个体层面上,经济主体并不考虑创新产品或新的生产方式。前提是所有经济主体皆可平等获得既定的生产技术,这样,研究者不必考虑经济主体的学习空间。

  在这个静态的世界,任何资源的配置都将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有潜在的交易收益都将在市场均衡的条件下实现。这种均衡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价格向量:包含生产要素在内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供求形势共同决定了价格。由此看来,这种理论被称为价格理论也就不足为怪了。

  价格理论之所以意义重大,是因为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在一个封闭且分权化的体系内的资源配置问题。亚当·斯密的经典思想是,一个纯粹的分权化的经济体系背后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神奇地引导着秩序。而价格理论将这位经济学家洞察力强大的成果进一步理论化了。不过,现代的价格理论固然更为严谨,却也存在盲点和纰漏。这一理论最明显的疏漏在于,它没有体现生产的作用。

  在实际生产中商品和服务是怎样产生的?新型商品和服务以及新的生产方式如何创造并传播?生产和创新应如何组织?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以及新产品的发明又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这一系列问题很难通过经济学通常的研究议程解决。其特殊之处在于,经济学理论很少涉及生产过程的研究。

  当经济模型中所有的商品和服务作为给定条件时,生产的过程就几乎被完全忽略了。似乎只需使用一个生产函数就足以将生产要素转化为相应的商品和服务。但是,对于任何现实世界中的经济体系,企业在考虑资源配置问题之前,必须首先决定生产哪些商品和服务,并学习相关生产技术。此后,企业必须实际组织生产过程,毕竟它们并不能魔法般地将生产要素转化为消费者所需的商品和服务。上述的每一步都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差错,比如选错目标商品,高估或低估消费需求,处理雇佣关系或客户关系不当。因此,很多新兴企业纷纷折戟商场,销声匿迹。这些企业的错误或许拖累了其他公司,但是同时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前车之鉴,帮助它们存活得更久。

理查德·波斯纳:美国国债的真实危险

The Real Danger of Debt
The United States is deep in the red — and doesn’t have the political tools to get out.
BY RICHARD A. POSNER | FOREIGN POLICY, FEBRUARY 16, 2010

In 2000, the United States had a balanced federal budget. Today, America has a deficit problem that threatens the country’s future. It is compounded by former President George W. Bush’s fiscal recklessness, the economic crisis that began with September 2008’s financial collapse, President Barack Obama’s spending ambitions, and the mysterious ability of the weakened Republican Party to create political deadlock in Congress.

Freefall: America, Free Markets, and the Sinking of the World Economy. By Joseph E. Stiglitz

Freefall: America, Free Markets, and the Sinking of the World Economy, by Joseph E. Stiglitz. W. W. Norton & Company 2010.

购买本书@亚马逊

NYT: Skepticism for Obama’s Fiscal Policy

FreefallReview

Stiglitz’s view of the crisis describes a possible road—a better road—than the one taken by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And his book concludes with broader proposals for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market and civil society, domestically and globally. What makes Stiglitz special is that, along with Paul Krugman, he is the rare progressive in a profession whose norms resist tampering with the verdicts of markets or the power of private capital and also one of the few world-class technical economists who can write lucidly for a lay audience. The tone of this book is good-humored and public-minded. (Bob Kuttner – The American Prospect)

Product Description

Nobel Prize winner Joseph E. Stiglitz explains the current financial crisis—and the coming global economic order. The curr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carries a “made-in-America” label. In this forthright and incisive book, Nobel Laureate Joseph E. Stiglitz explains how America exported bad economics, bad policies, and bad behavior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only to cobble together a haphazard and ineffective response when the markets finally seized up. Drawing on his academic expertise, his years spent shaping policy in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 and at the World Bank, and his more recent role as head of a UN commission charged with reform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Stiglitz outlines a way forward building on ideas that he has championed his entire career: restoring the balance between markets and government, addressing the inequalities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and demanding more good ideas (and less ideology) from economists.

Freefall is an instant classic, combining an enthralling whodunit account of the current crisis with a bracing discussion of the broader economic issues at stake. .

罗伯特·曼戈贝拉·昂格尔:《重新想象的自由贸易:劳动的世界分工与经济学方法》

社会思想译丛 ★ 新书讯

重新想象的自由贸易罗伯特·曼戈贝拉·昂格尔(Roberto Mangabeira Unger):《重新想象的自由贸易:劳动的世界分工与经济学方法》(Free Trade Reimagined: The World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Method of Economics),高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豆瓣@小组

购买本书:亚马逊当当网

内容简介

本书从对自由贸易理论和实践的批评开始,但昂格尔并非在为贸易保护作辩护,而是对自由贸易论者和贸易保护主义者一贯的争论所立足的条件进行批驳和修正。他之所以涉足这场重要的论辩,是为了促使我们对那些用来解释经济活动的基本理论进行反思。他指出,我们可以采取一种不同于既有经济学方法的方法来理解当代经济现象,这种方法更现实,也更有助于揭示那些一直隐藏的变革的可能性。

昂格尔声称,对于全球化,我们不必局限于接受还是拒绝这两种选择,而可以开展一种截然不同的全球化。较之物和资金的流动,人和观念的流动要更为重要,而改革现有市场经济制度的自由与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商品交换的自由则是同等重要的。

本书谈论的不只是经济学,它还要求一种严谨的想象,以反抗今天的生活和思想中所特有的那种专制态度。

波斯纳、维斯巴赫《气候变化的正义》(Climate Change Justice

Climate Change JusticeClimate Change Justice, by Eric A. Posner & David Weisbac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Amazon

Book Description

Climate change and justice are so closely associated that many people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a global climate treaty should–indeed, must–directly address both issues together. But, in fact, this would be a serious mistake, one that, by dooming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limits on greenhouse gases, would actually make the world’s poor and developing nations far worse off. This is the provocative and original argument of Climate Change Justice. Eric Posner and David Weisbach strongly favor both a climate change agreement and efforts to improve economic justice. But they make a powerful case that the best–and possibly only–way to get an effective climate treaty is to exclude measures designed to redistribute wealth or address historical wrongs against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In clear language, Climate Change Justice proposes four basic principles for designing the only kind of climate treaty that will work–a forward-looking agreement that requires every country to make greenhouse–gas reductions but still makes every country better off in its own view. This kind of treaty has the best chance of actually controlling climate change and improving the welfare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Eric A. Posner is Kirkland & Ellis Professor of Law,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School. David Weisbach is Walter J. Blum Professor of Law and Kearney Director of the Program in Law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School.

赵鼎新: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

中国为什么能在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中走向统一,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大多数时间内保持了统一,而欧洲却在罗马帝国垮台后始终处于分裂局面? 面对这个问题,人们首先会想到地理因素。在春秋时代,中国的核心地域东邻太平洋,西靠重山峻岭,北为大漠,南是蛮夷之地,其面积仅仅在150~200万平方公里之间。相比较而言,欧洲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从古希腊开始就涉及到北非、西亚、东欧等地,其面积可达春秋时代中国的近十倍。统一这一“任务”对欧洲来说显然要艰巨得多。地理条件虽然重要,但却不是决定性因素。比如,印度次大陆的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且四面都与外界有很大的隔绝。从地理来说,其形成统一的条件应该与中国差不多,但是印度却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长时间的统一,而第一次把全印度持久地“统一”起来的竟然是大英帝国治下的东印度公司。此外,在秦朝统一之初中国的核心地域有限,虽然统一之后中国的版图不断扩大,有些朝代的地域甚至大大超过了今天中国的版图,但是古代中国版图的增大并没有摧毁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因此,地理条件显然不是决定中国统一和欧洲分裂的根本性因素。以下,我想就中国是怎么获得统一以及这大一统局面是怎么得以维持这两个相关问题,为读者作出分析。

中国是怎么走向统一的?

一个国家为了赢得战争就必须拥有良好的军队、有效的经济生产和税收能力以及对国家的管理能力。战争因此会促进国家机器的发展和国家战争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当一个地区国家力量的发展形成了“一山难容二虎” 的局面时,统一就在这一地区成了可能。在古代,一个地区的统一基本上都是长期军事竞争下的结果。但是,虽然国家力量在战争中总会得到发展,它的发展程度却会受到一个地区所特有的结构条件的约束,战争与国家力量的发展之间并不具有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比如,罗马垮台后欧洲逐渐形成了四个主要权力阶层:国王、贵族、教廷和后起的城市中产阶级。欧洲中世纪的战争虽然也大大增强了国家的力量(比如,英法两国在百年战争(公元1337~1453)的推动下同时产生了隶属于国王的常规军和对百姓的直接税收能力),但是在贵族、教廷和城市中产阶级多重力量的钳制下,欧洲的国家力量始终不能得到中国式的发展。

桑吉夫·戈伊尔:《社会关系:网络经济学导论》

社会思想译丛 ★ 新书讯

社会关系:网络经济学导论

桑吉夫·戈伊尔(Sanjeev Goyal):《社会关系:网络经济学导论》(Connec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Networks),吴谦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豆瓣@小组

内容简介

网络渗透在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每个角落,并且在解释众多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方面,扮演着一个突出的角色。直至1990年代以前,网络在标准的经济学中并没有多少声誉,但从那时起,网络理论的研究蓬勃发展。这方面研究的核心思想,是理性的参与者个体之间的关系模式会影响其行动,并且决定其收益。这些关系的重要性,反过来又激发了对网络形成的过程进行研究。

在《社会关系》一书里,桑吉夫·戈伊尔把有关网络和经济活动的当代思维置于具体的场景里。他为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出一个总体的架构。在本书的第一部分里,他展示了对于个体的收益,其在网络里所处的位置具有显著的效应,有鉴于此,每个个体自然都要采取行动建立关系,使得网络对自己有利。这个思想激发了本书的第二部分,由此发展出建立在个体动因基础上的网络形成的一般理论。戈伊尔评估了现有研究发现的坚固性,并且指出了尚未有解的实质性问题。《社会关系》把简单实例与正式模型和完整的数学证明结合在一起,是网络经济理论的一本简明扼要而又自成一体的著作,应该成为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必备的参考资料。

书评

网络正在成为一个崭新而令人振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它整合了来自许多领域里的思想,包括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科学。这些学科各自研究网络及其社会背景如何影响最终结果。《社会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为这个欣欣向荣的研究领域作了出色的介绍。有志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在这个领域里进行研究,这本书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爱娃·塔多斯(Eva Tardos),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桑吉夫·戈伊尔是这个领域的主要贡献者,他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展示了一幅清晰而广泛的图像。《社会关系》分析了两个重要问题。网络的互动结构如何影响经济结果,以及如果人们有意识地选择与之建立关联的对象,网络将会如何演变?——阿兰·科曼(Alan Kirman),法国联合大学,埃克斯—马赛第三大学,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

过去十年里,对于讯息、社会以及生物网络的研究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我们能够碰到的最复杂而又互相联接的经济系统,将会成为网络研究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戈伊尔的《社会关系》是网络经济学的第一本综合著作,在这个迷人的征途上迈出了第一步。 ——阿尔伯特—拉斯罗·巴拉巴斯(Albert-Laszlo Barabasi),美国圣母大学物理系

经济学对社会网络的研究是一个崭新而令人兴奋的途径。《社会关系》为之提供了一个综述。本书提供的说明涵盖广泛的领域,包括信息—分享网络、企业间的研究—协作网络以及劳动力—市场网络,也能为非经济学家阅读,它回答了两个主要的问题:个体间的关系模式如何影响其行为、结果的有效性和信息的传播?建立关系的终极动因是什么?高度推荐本书。 ——加布里埃尔·德芒格(Gabrielle Demange),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华尔街的“遗毒”

2009年7月

李小科 译

每一次危机都会有它的结束。眼下的情况虽有些惨淡萧瑟,但此次危机终将会过去。没有哪一次危机,尤其像影响如此剧烈的当下危机,在其消退之时不给我们留下一笔遗产。就此次危机而言,留给我们的将是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思想交恶战——哪一种经济制度可以给最大多数的民众提供最大的福祉。这场思想观念之战的激烈,没有什么地方比得过它在第三世界国家达到的程度;占世界人口80%的亚非拉居民,他们当中有14亿人每天仅靠1.25美元维持生存,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争论热度超过以往。在美国,称某人为社会主义者也许只不过是非常廉价的用语(a cheap shot)。然而,在大多数国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斗争,至少与被许多美国人贴上社会主义标签的那些东西之间的斗争,仍然很激烈。在当下的经济危机当中,不可能有赢者,只有失败者;而最大的失败莫过于对美国式资本主义的支持了。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恶果将伴随着我们。

Freefall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共产主义思想已不再可行。共产主义面临的问题早在数年前就显现出来了。但在1989年以后,人们很难在为其辩护。有一度曾出现这样的情况,仿佛共产主义的失败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必然胜利,而且将以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取得胜利。弗兰西斯·福山将民主的市场资本主义定义为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以此宣告“历史的终结”。事实上,历史学家可能会将1989年后的20世纪看作美国人的短暂胜利。随着许多大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倒闭,接连不断的经济动荡和危险投机,这一短暂胜利要结束了。同样,关于“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争论也不再持续,人们不会再围绕“无约束的市场自身是否将确保经济的繁荣和增长”这样的问题争论不休。今天,只有那些上当受骗者仍在坚持市场具有自我调节性,在相信我们依靠市场参与者的利已行为就可确保任何事情的规范运作和有序运行。

这场经济论争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得尤为起劲。尽管我们这些身处西方的人渐已忘记,在190年前,全世界GDP的三分之一出自中国。但在突然间,殖民剥削和不平等的商业贸易以及发生在欧美的技术革命,将发展中国家远远地撇在了后边;到1950年时,中国经济只占世界GDP的5%。在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向中国发动战争,促使它开放世界贸易。这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之所以如此命名,原因在于西方国家除了毒品以外,再无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能向中国出售;它们利用人们吸嗜成瘾后对毒品产生的依赖,向中国市场顷向鸦片。这是西方为了平衡贸易支付差额而做出的最早尝试。

理查德·波斯纳:《论剽窃》

理查德·波斯纳文集 ★ 新书讯

论剽窃

理查德·波斯纳:《论剽窃》(The Little Book of Plagiarism),沈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ISBN: 7301162308, 9787301162309. @豆瓣@小组

购买本书:亚马逊中国当当网

文学、学术、音乐、艺术和电影创作中的剽窃是一个魅惑着西方文化景观的争端问题,在本书中,美国最富影响力和争议的法律学者之一理查德·波斯纳法官对剽窃问题做出了简明、生动、令人耳目一新的考察。畅销小说作家J.K.罗琳和丹·布朗、知名历史学家多丽丝·凯尔斯·古德温和斯蒂芬·安布罗斯、哈佛法学教授劳伦斯·揣伯、查尔斯·奥格里崔、初出茅庐的小说家卡薇娅·维斯瓦纳坦:这些人都曾被指控过剽窃——对于智识财产的盗窃——由此激发出的种种专家意见在媒体上广泛传播。但是,到底什么是剽窃?这个内涵出名地含混的语词的含义,作为跨越时代的历史与文化变迁的后果,是如何发生演变的?剽窃行为到底是愈演愈烈了,还是仅仅由于技术进步而变得更容易发现了?现如今的表达性作品市场如何影响了我们自己对剽窃的理解?真的存在“隐藏的记忆”吗——一种对他人作品的无意识的、非故意的盗用?剽窃者的神秘动机和古怪借口是什么?剽窃这种“罪过”触发了哪些形式的惩罚和赦免?某些特定类型的剽窃可能有什么益处?本书对这些纠缠的问题多有讨论。

《论剽窃》激人思辨、富于洞见,论说异常清晰、直率,是一本短小精悍的分析性杰作,是“美国最伟大的二十位法律思想家之一”(《法律事务》)、一位以智识探险和勇于破除偶像著称的杰出法官的作品。

新书讯:《普林斯顿美国政治史百科全书》

The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Political History. [Two volume set] Edited by Michael Kazin
Rebecca Edwards & Adam Rothman, associate editors

Product Details

The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Political History * Pub. Date: December 2009
* Publish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Format: Hardcover, 992 pages
* ISBN-13: 9780691129716
* ISBN: 0691129711

Table of Contents – Vol. 1 [PDF] Table of Contents – Vol. 2 [PDF] Alphabetical List of Entries [PDF] Topical List of Entries [PDF] Directory of Contributors [PDF] Preface [PDF]

Sample Entries

* Mass Culture: Cartooning/Brown [PDF] * Periods: Conservative interregnum, 1920-32/McGirr [PDF] * Political Parties: Labor parties/Powers [PDF] * Ethnic and Racial Groups: Race and politics since 1933/Countryman [PDF] * Institutions: Supreme Court/Hoffer [PDF]; Voting/Keyssar [PDF] * War and Foreign Policy: Transnational influences on American politics/Suri [PDF]

Product Description

An essential resource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U.S. history and politics, this two-volume encyclopedia covers the major forces that have shaped American politics from the founding to today. Broad in scope, the book addresses both the traditional topics of political history–such as eras, institutions, political parties, presidents, and founding documents–and the wider subjects of current scholarship, including military, electoral, and economic events, as well as social movements, popular culture, religion, education, race, gender, and more.

Each article, specially commissioned for this book, goes beyond basic facts to provide readers with crucial context, expert analysis, and informed perspectives on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politics. Written by more than 170 leading historians and social scientists, The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Political History gives students,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authoritative introductions to the subject’s most important topics and a first step to further research.

3 of 6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