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罗蒂:《文化政治哲学》

社会思想译丛 ★ 新书讯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文化政治哲学》(Philosophy as Cultural Politics: Philosophical Papers, Vol.4),张国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ISBN: 9787301195109. @豆瓣 @小组

文化政治哲学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的第四个哲学论文集,收录了1996-2006年发表的重要论文,包括三篇未公开发表的论文。它探讨了哲学在西方文化中的角色变化、想象力在思想和道德进步中的作用、道德认同观念、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认知科学与哲学的不相关性、意识和道德价值在量子物理世界的“位置”问题。

本书有关浪漫主义、寂静主义、自然主义、历史主义、对话哲学、整体论、原子论、上帝存在、真诚的错误、作为较大忠诚的正义等专题的讨论,涉及文化政治哲学的诸多论题,总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新意,是读者了解西方哲学最新发展的必读书。

*

书评

本书富于智慧,可读性强,深得哲学当因世道变迁而谋变的杜威真传。常在细微处见其章。吾等因其真知灼见而欣喜,也因其信口雌黄而哀叹。正因其如此痛快淋漓,每每搔到痒处,故能醍醐灌顶,促成吾等去质疑, 曾经的许多哲学珍藏。——伊恩·哈金(加拿大哲学家,多伦多大学教授)

罗伯托·曼加贝拉·昂格尔:《觉醒的自我:解放的实用主义》

社会思想译丛 ★ 新书讯

觉醒的自我:解放的实用主义

罗伯托·曼加贝拉·昂格尔(Roberto Mangabeira Unger):《觉醒的自我:解放的实用主义》(The Self Awakened: Pragmatism Unbound),谌洪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ISBN: 9787301167380. @豆瓣 @小组

购买:亚马逊中国当当网

内容简介

在哪种世界上,为了哪种思想,时间才是真实的,历史才是开放的,新奇才是可能的?在哪种世界上,为了哪种思想,人类自找麻烦而非远离麻烦才是有意义的?在这部期待已久的一般哲学著作中,罗伯托·曼加贝拉·昂格尔对有关自然、心智、社会、政治和宗教的既有观念提出了某种彻底的重新定向。他指出,如果我们要做到恰当对待我们那些最为独特的当代经验、发现和理想,我们就必须做出怎样的改变。《觉醒的自我》充分动用几个哲学传统的资源,并针对实用主义这一当今最具影响的传统,发掘出一些前所未闻的革命性内涵。

本书尽量避免高深术语和故弄玄虚,并已充分的理由表明哲学是最高的智力竞争活动,坚持认为哲学的力量应该用来处理那些最重要的问题。

书评

罗伯托·昂格尔是我们时代少有的极具原创性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觉醒的自我》简洁洗练,深入浅出,用一种独特的立场来看待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并阐发了该立场对于我们时代的各种政治困境的意义。该书为他的复杂深邃的思考提供了最好的入门引导。对于那些不愿走回头路的勇敢的世俗人文主义者来说,本书为那种重要的对话做出了一个重要的贡献。——布鲁斯·阿克曼,耶鲁大学法律和政治科学斯特林教授,《国父们的失误》作者

海伦民:醉心梦语(五十四)自画老像并胡诌三首

近接窗友短信:为纪念毕业多少年,把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汇集,班友共享。我停照多年,正如停交多年,所谓老照片从不存留,连老朋友也所剩无几。古来将相,少数走运的还能荒冢草没,大都因疑有地下藏品,而被折腾得几上几下,一塌糊涂。那照片就更等而下之,一如名片,送到他人手中,转身就成垃圾,而惟一区别在于,照片比名片的污染能力更强,不照也好吧。既然共享,只取不予,似不近情理。于是,打油了一幅自画像,权做照片;忽悠三首歪诗,作为配文。聊向同窗交账,且示故友:洒家老虽老矣,还是那副旧日德行:

自画像一幅:

冯象:《信与忘:约伯福音及其他》缀言

信与忘:约伯福音及其他

本书的面世,比预期早了五年。

二〇〇六年夏,《宽宽信箱》与《摩西五经》交稿,随即全力以赴投入《智慧书》和《新约》的译注,没有计划也无暇旁骛。故译经期间只写了零星的“孤文”,或者回国讲学时同报刊编辑、记者做几篇访谈。满以为结集成书,总归是十年以后的事了。

但〇九年秋开始,至清华服务,社会活动大增——当然也不无享受,如老友沈林的戏和夜半不散的“会饮”,似重温少年时代“亵渎的酣畅”(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语)——出于职责跟友情,应邀在京、沪、杭、湘、港等地各大院校做了些讲演:关于法律和宗教信仰,关于职业伦理、政治伦理、革命与背叛,关于《圣经》同戏剧文学。然而,就始终挤不出时间,把那些其实在课上都讲过的东西一样样整理出来。据说网上有部分讲座的录音,皆未经授权,我没法负责。再者,我的习惯,是讲座不讲完稿了的文章或构想成熟、即将动笔的题目。所以还有一条免责的理由:将来成文发表,一定是完全不同的模样;而且即使其中某些论点论述和例证不变,文字表述因经过斟酌删削,也会比口语来得准确。

这样,少数修订成文的,加上若干“孤文”与访谈,计三十一篇,便是本书上编的内容。文章的背景无须赘言,都是一目了然的。唯有开头的长文《约伯福音》需要稍加说明,因下编《约伯记》译注是同它相配的。

《经济学家》2011年最佳图书

参考:《经济学家》年度最佳图书: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

分为政治、传记、经济、历史、科技、文化、小说、诗歌八类(封面图片链接至 Amazon):

The best books of 2011 were about China, Congo, Afghanistan, Charles Dickens, Vincent van Gogh, the “Flora Delanica”, Jerusalem, Mumbai’s dance bars, quantum physics, sugar, orgasms, blue nights, two moons and other people’s money

Politics and current affairs

Exceptional People: How Migration Shaped Our World and Will Define Our Future
Exceptional People: How Migration Shaped Our World and Will Define Our Future. By Ian Goldin, Geoffrey Cameron and Meera Balaraj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52 pages; $35 and £24.95
Few things will affect our future more than migration. By calculating the how, where and why of future labour shortages, the authors analyse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human migration.

阿德里安·沃缪勒:《不确定状态下的裁判:法律解释的制度理论》

社会思想译丛 ★ 新书讯

不确定状态下的裁判

阿德里安·沃缪勒(Adrian Vermeule):《不确定状态下的裁判:法律解释的制度理论》(Judging Under Uncertainty: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Legal Interpretation),梁迎修、孟庆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ISBN: 9787301196786. @豆瓣 @小组

购买:亚马逊中国当当网

内容简介

在美国和其他国家,法官应当如何解释制定法和宪法?先前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通常都是从抽象地考察民主或者宪政的本质、法律语言的性质或者法治的实质开始。从这些概念性前提出发,理论家们往往会得出结论: 法官应该扮演雄心勃勃的角色,尤其是在基于宪法理由推翻制定法的时候更应如此。在这本书中, 阿德里安· 沃缪勒教授抛弃了先前学者惯用的概念性视角及其主张的法官中心论,并提出了全新见解。沃缪勒教授主张,任何法律解释理论都应立足于有关法官的制度能力和裁判的系统性影响的制度性和经验性前提。基于运用一系列来自于政治科学、经济学、决策理论以及其他学科的社会科学方法所作的分析,沃缪勒教授坚持认为,归根结底,法律解释是一种在经验事实极度不确定状态下的决策活动。囿于有限的信息和能力,法官应当采用一些限制性的、不那么雄心勃勃的方法来解释制定法和宪法条款,在制定法条文模棱两同时尊重行政机关的理解,而在宪法条款不明确或者其表述的是笼统目标时服从立法机关的解释。

冯象:学院的圣日——《政法笔记》增订版跋

他为第七日赐福,定为圣日,因为在这一天上帝完成了创世,休息了。——《创世记》2:3

第一日,晴

《政法笔记》增订版一楼会议室午餐,盒饭。小魏请给“论文博士”班开一讲座,因学员都是在职干部,只能周末听课。内容可别太理论化,啊,她说。题目定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若干问题”,谈谈违宪审查跟新法治(又名“形式法治”)中国特色的基本矛盾。J大学冠名教授评审材料寄到。

小高电话,今晚七点半国家大剧院普契尼《托斯卡》有票,约仁卿同往。说三位主角均为意大利当红的歌剧明星,Nicola Carbone饰Tosca,布景一流云云,热情推荐。遂提前晚餐。

《政法笔记》增订版书稿。

第二日,晴

继续改书稿。下午“论文博士”班讲违宪审查,三小时。学员十来个,不甚发言,仿佛还在部里开他们的会。课间聊天,却活跃了,好几个说去过美国这儿那儿,进修或是访问。

西格尔、斯皮斯:《正义背后的意识形态:最高法院与态度模型》(修订版)

社会思想译丛 ★ 新书讯

正义背后的意识形态

杰弗瑞·西格尔(Jeffrey A. Segal)、哈罗德·斯皮斯(Harold J. Spaeth):《正义背后的意识形态:最高法院与态度模型》(修订版)(The Supreme Court and the Attitudinal Model Revisited),刘哲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ISBN: 9787301163504. @豆瓣 @小组

购买本书:亚马逊中国当当网

内容简介

本书的作者是两位研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及其决策方式的顶尖学者。在本书中,他们系统地描述和论证了“态度模型”,并用其来解释和预测最高法院的决策。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还批评了另外两种解释最高法院决策的模型: 法律模型和理性选择模型。本书通过美国最高法院的统计数据、法官们的私人著作以及其他资料信息,分析了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任命程序、调卷令流程、实质判决、大法官意见撰写的分配、大法官意见的合并等制度……在充分展现态度模型的同时,作有也对法律模型和理性选择模型提出了令人信服的批评。本书作为修订版, 充分体现了自1993年前著出版以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吸收了联邦最高法院在这一时期的判决内容和发展情况,包括“布什诉戈尔案” (Bush v. Gore) 划时代的判决。

书评

冯象:约伯福音(或好人为什么受苦)

 


 

光明

换作任何人,或任何神,这都是犯罪。

他怎会将天下第一的好人(tam),他的忠仆约伯,交在撒旦(satan)手里,任其伤害,以至家破人亡?为什么,仅仅因为那号称“敌手”(satan)的神子一句话,对忠仆的品行或信仰根基表示怀疑,就同意考验,把好人“无缘无故一再摧残”?(2:3, 9:17;以下凡《约伯记》章节,均不标篇名)

可是,他名为上帝,亦即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上帝,是背负着以色列的“飞鹰的翅膀”(《出埃及记》19:4),子民的磐石与救主——难道,大哉耶和华,圣言之父,你也会踢着石子,会失足?诚然我们知道,并且确信(《诗篇》36:5以下)——

你的慈爱托起诸天,
你的信实高于霄汉,
你的正义如巍巍神山,
你的判决如无底深渊……
啊,生命之源泉,在你,
藉你的明光我们看到光明!

 


 

知道

从前,约伯家充满了光明。他事无巨细都谨守圣法(torah):脚不离正道,手不沾秽污,心儿提防着眼睛诱惑(31:7),唯恐一时疏忽,让“蜷伏在门口垂涎窥伺”的罪钻了空子(《创世记》4:7)。他七个儿子皆已成家,不在父亲的屋檐下住。每逢各家宴饮,约伯总要派人叮嘱行洁净礼;自己则早早起来,替他们逐一献上全燔祭,说:就怕孩儿触了罪,心里没赞美上帝!(1:5)

待邻人,他更是仁爱的化身:“平时常劝人向善,教软弱的手变得坚强。[他]的话曾帮助跌倒的人重新站起,给疲惫的膝盖以力量”(4:3)。无论孤寡病残还是外邦旅客,都当作亲人接济照拂。所以有口皆碑,正义是约伯的“外袍与缠头”。即使被奴婢控告,他“也不会不讲公道”;哪怕是仇人遭殃,亦不幸灾乐祸:“决不让罪从口生,拿人家的性命诅咒”,他说(31:13, 30)。这耶和华的“光明之子”,天天车马盈门,高朋满座。去到城门口,听审案件或商议公事,“年轻人见[他]都要让道,皓首则起身恭迎;连头人也停止交谈,将手掩住嘴巴”。大家“屏息凝神”聆听约伯的智慧,盼他的指导和安慰,“如望甘霖”(29:7以下)。

臧棣访谈:北岛,不是我批评你

臧棣 北岛
臧棣访谈:北岛,不是我批评你

受访者:臧棣
采访者:罗向前 钱一鸿 宋乾
采访时间:2011年9月,11月
采访方式:QQ,EMAIL,SKYPE视频。

第一部分 诗歌批评与“党同伐异”
第二部分 批评北岛与批评伦理
第三部分 PASS北岛究竟是个什么话题:当代诗的可能性
第四部分 诗歌危机:谁的危机?“危机”的诗歌政治
第五部分 诗歌话语权 1999年的诗歌论战 “浮躁”与诗歌自卑
第六部分 诗歌写作:孤独与浮躁
第七部分 美国之音和北岛 犬儒和诗歌 资本和诗歌 投降和诗歌 紧张和诗歌
第八部分 低潮,还是高潮:当代诗歌作为一种文化景观
第九部分 复旦大学教授脑子进水了,还是北岛脑子进水了?文学史研究是做什么的
第十部分 翻译者的权力 北岛和诗歌翻译 庞德和诗人翻译 / 诗歌翻译在中文语境里是一种怎样的文学实践
第十一部分 诗歌与政治 中国的问题与自由关怀 民族认同和人文关怀 / 批判性与与诗歌智慧 独立性的文学政治
第十二部分 北岛和传统 忽悠传统?还是投机传统? / 中西比较诗学视域中的新诗实践与传统 “传统”的文学政治 / 未来的诗学任务之一:防止传统被进水 防止传统被犬儒化

第一部分 诗歌批评与“党同伐异”

罗向前:你的长篇批评文章《诗歌政治的风车:或曰古老的敌意》在朋友间传阅,说实话,我读了之后有点感到吃惊。吃惊的原因,倒不是你的批评风格,而是你打破了你对你自己立下的一个批评的规矩。你曾说,你的批评不会针对诗人,尤其不会针对当代诗人的具体的缺陷和弱点。你的批评只会写诗人值得发掘的那一面。而且在原则上,你不会对当代的任何诗人进行批评。但这次,你把批评的锋芒指向了一个具体的诗人,而且这个诗人名字叫北岛。这不是和你自己立下的批评准则有矛盾吗?我们几个朋友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

臧棣:我的确立下过你说的那个“规矩”。这里,还是打上引号吧。我对诗歌批评的理解,从早年开始深受T.S.艾略特的影响。1980年代前期,从诗歌的知识资源上讲,你们都还记得我们那时没有别的诗人批评家的东西可看,所以,几乎把艾略特都读烂了。即使现在的诗歌风尚从多个层面不时地绞杀艾略特,我觉得我在内心深处依然保持着对艾略特的忠实。这可以理解为一种阅读的友谊。《荒原》在我看来依然是一首伟大的诗。并且,什么时候读,都会给人启发。即便是有时候阅读它产生的厌倦,也会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在很大程度上,阅读他的诗歌的经验,无形中也强化了艾略特在诗歌批评方面给我树立的榜样。特别是他对玄学派诗人的重新评述,对我的大脑中的诗歌皮层构成了永久的刺激。按我在1980年代的理解,正如艾略特在他的诗歌批评中所示范的,诗歌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发掘和阐发批评对象中包含的文学的启发性。说通俗点,就是要多看到批评对象身上的优点。所以,我为自己从事诗歌批评立下的“规矩”是,只看批评对象(诗人或诗歌作品)的优点。至于他们的缺陷或弱点,我的看法是,那应该是由上帝和时间负责的事。我就不必再浪费精力去说三道四了。诗歌批评的责任在我看来就是尽量去挖掘诗人的优点。在批评的层面上去谈别的诗人的缺点,对我来说,那是一种过于居高临下的姿态。至少,我的批评伦理对此不太适应。另一个相关的“规矩”是,由于新诗文化以及当代诗歌在我们的文学语境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和不断被排挤被妖魔化的趋向,从诗歌防御战的角度,从为诗人辩护的角度,我也要求自己即使是在激烈的诗歌论战中也不针对诗人。比如,在1999年的民间诗歌和知识分子诗歌的论战中,我只针对了批评家,如我的朋友沈奇。还有谢有顺,作为批评家,他是一个有分量的论敌。

胡凌:认知资本主义如何重新定义“财产”(下)

网络杂谈之六

上一篇涉及到的主要是互联网服务商提供的服务本身带来的经济争议,即新经济的某种特定的商业模式能够利用用户的社会关系、友情、互动交往的需要进行营利,其中必然出现的一种资本便是声誉和地位,这种地位通过某些外在表征显现出来(QQ号码位数、武器装备、站友级别),从而让拥有者获得更大范围内的满足与合作。而这些外在表征正是网络服务商对线下社群人与人互动模式的研究应用,那些塑造良好交往环境的网站更容易存活,从而持续获利。当代码化的外在表征成为稀缺资源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此种资源的交换、买卖、以及其他形式的异化了的获取(例如雇人代练打装备卖钱)。

陈勇:科研经费江湖

科研经费被肆意侵占挥霍,在科研圈内早已不是秘密。

一个月前,财政部、科技部发出《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通知》的核心内容,是要强化预算编制、严格评估评审,结余资金上交。同时,对非涉密课题预算进行公示,探索课题绩效的公示制度。

“头痛医脚,脚痛医头,纯粹走过场的,下多少个通知也没用。”10月30日,中国社科院西部地区某研究所任高(化名)表示,科研经费怎么花,实际上都是公开的秘密。

作为一名老科研人员,任高对于科技界一些潜规则颇感无奈。她说,大家都这么做,你不做,就显得另类了,再者领导也不会相信你。

科研经费的使用,诸如扩大开支范围、擅自调整预算、突击购买设备等屡见不鲜。2010年,仅国家审计署查出的资金就达数亿元。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接受本报采访的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科院院士表示,早几年,中国科技投入不足,是制约科技创新的一大瓶颈。如今钱到位了,但是有限的钱却没有花在刀刃上,成了部分科研人员的“圈钱”法宝。

海淀区检察院一要求匿名的工作人员称,2003年至今,该院共立案侦查科研经费领域职务犯罪17件,涉案人员21人,其中,贪污、挪用类犯罪较为集中,涉案人员不少为高级知识分子。

海伦民:醉心梦语(五十三)这是我亲身经历的

这是法学院硕士和博士合上的宪法课。上完最后一堂课,学生就要毕业离校。孙教授说,“余下的时间大家提提问题吧。”一位年龄较大的学生站起来:“孙老师,我们就要离校,前程未卜。我们涉世不深,希望您能够给我们一些人生指导”。随后的掌声表明,这是多数学生的愿望。“说什么呢?”教授略有所思,“说立志的话吧,你们从幼儿园就听烦了;说我的感想吧,有自吹之嫌;说劝诫的话吧,又好像是规训”。孙教授停了一下,然后说,“那好吧,我就讲一段最近亲身经历事吧”。一阵掌声。

一、孙教授清清嗓子,从容道来。“20多年前,我在国外的时候,认识一位美国朋友。”教授打量众多好奇的眼睛。“他的年龄比我大一些,是男的。”教授解释道,“他得知我研究孙中山宪政理论,又是中山先生的本家,待我非常亲切,错以为我是中山先生的后人。”“他常带我到他家去玩,还驾车拉我去旧金山的唐人街、优山美地原始森林、好莱坞、拉斯维加斯,每个周末都安排满满的。那时我们都很穷,想省点美元回国过日子,哪有旅游的费用。好在这位美国朋友从来不让我破费。真是遇到美国的活雷锋了。”

二、教授见学生一脸问号,便不紧不慢解释道:“你们猜这是为什么?原来孙中山当年在美国时,同他奶奶的父亲是莫逆之交。这美国先生是宪法学学者,对孙中山的气象、人品和才华十分钦佩,尤其被中山的宪政理想所感动。他请中山先生住在家中,并四处为它筹款,介绍他加入基督教,两人还按照中国的仪式磕头拜了把子。原来这为老先生的名字开头Sun,同中山论上了本家。”教授停了一下,接着说:“这位先生人到中年,家中有一个女儿,也就是我这位美国朋友的奶奶,正当二八年华,名叫sunshine。在同孙中山的接触中,一来二去,产生了好感,她竟坠入了情网。当时,中山先生第一位夫人已虽过世,也喜欢sunshine小姐,但他革命大业重任在肩,哪敢贪恋儿女私情,且觉得革命凶多吉少,不应拖累人家小姐。但中山先生越是有意回避,表示婉拒,sunshine小姐越是狂热。中山需要回国一趟,顺便也让sunshine小姐感情冷却一下。临行前,他把《建国方略》英文版手稿留作纪念,签下“孙文”中文名字,还按了个指印。据说中山先生在自己的藏书上按指印,是一种特殊的习惯,后来把这种习惯用在了中华革命党上,要求党员人人按指印。”教授很得意地说,“这份手稿就保存我这位美国朋友手里,我到他家去时,亲眼看到了这份手稿!”

海伦民:醉心梦语(五十二)被占领者的苦衷

自占领华尔街、占领华盛顿以来,“占领xxx”已成时尚,风靡世界。开始还觉新奇,时间一久也就麻木。忽有一位在美学习的朋友来函提起此事,就有了写几句话的冲动。

一、20世纪后期全球化以来,美国以商人为骨干,以法律为武器,以金融为杠杆,以军事为后盾,基本上完成了对全球的布控。古代的罗马化,范围只及于欧洲和亚、非的部分地区,今日世界的美国化,美国几乎成了世界政府,全球问题几乎成为美国内政。这种格局只有美国精英心中有数,其他人多当局者迷。等到一觉醒来,木已成舟,那时的世界又是一番模样。此次“占领XXX”不过是这个过程的插曲,睡梦中感到憋的慌,一些人起身糊里糊涂上了次厕所。

二、华尔街的大亨感到很委屈:我们为美国辛辛苦苦打造了金融帝国,把货币虚拟化,把证券再证券化,美元生美元再生美元,比老鼠生老鼠还快,坐在华尔街,施展吸金大法,世界的财富滚滚而来,就如周身的显学流向心脏,要不怎么说是金融心脏呢。这叫道成肉身,芝麻开门,凤凰涅槃,杠上开花!千年等一回,才等来这种奇迹:在经济世界,从劳动到资本的飞跃,犹如自然世界从猿猴到人类的突变!资本,资本,还是资本,只要略去“主义”,正如,马克,马克,只要不“思”。然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两房危机,不过小小趔趄,目前不景气,不过繁荣的间歇。你们这些丐帮,粥稍稀些,就乱舞打狗棒,实在不识大体,不懂大局。我们这些猫头鹰,黑夜里为你们四处捉鼠,碰倒几颗秧苗,你们就叫嚷不停。当心你们的打狗棒打没了热狗,在街角喝西北风。

三、华盛顿的政要也颇有苦衷:谁不知道自由放任市场的弊端,谁不懂得杀贫济富的恶果,谁不想遏制金融大亨的贪婪,谁不明白大家共同富裕的益处……然而,为了发挥强者的优势,就必须放任竞争;为了强化华尔街的吸金能量,就必须对这些金融专家实行低税投资,给予高额花红;为了让金融大亨完成美国征服世界的梦想,就必须容忍他们的贪婪;为了使美国具备完全控制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减轻国内福利负担,让弱势人群勒紧裤带,然一部分人先富起来。